○ 通讯员 黄连忠
麻料村位于雷山县西江镇东北部,距西江镇政府10公里,距雷山县城51公里。麻料村四面环山,吊脚楼依山而建,青山绿水,风景优美,既是中国传统村落,又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麻料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180户750人。麻料村民一直以来传续着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他们的银饰工艺精湛细腻,巧夺天工,名声远扬。2008年10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苗族银饰之乡”特色区域荣誉称号。
麻料村分为大寨和小寨,村民居住在一个马蹄形的山梁上,两寨之间则是一个山坳。雷山至台江的县际公路穿越山坳,麻料村成为雷山县通往台江县的交通必经点。
麻料村的寨门就建在山坳的公路边,紧邻寨门的是一口水塘,这口水塘占据近半亩地,水塘周边保存着一片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几个人合抱的古枫香树高达30多米,枝叶繁茂,直插云霄。也许是得益于这些保存完好的古树群吧,这口水塘没有任何水源,但却四季有水,千百年来从未干过。现在又有用不完的自来水注入,使得水塘水质清澈,碧波荡漾,鱼儿在水塘里自由嬉戏,迎接一波波游客的到来!
与水塘隔着一条路的是篮球场。这个球场是麻料村民的活动中心,只要天气好,闲散的村民或者劳动回来的村民,都要在这里小憩一会儿。而年轻人和小孩们则在这里打球、打陀螺、跳海、跳皮筋等,嬉笑之声响彻整个苗寨。球场东边连着麻料大寨,西边连着麻料小寨,两个寨子围着马蹄形山窝相对而居,鸡鸣狗叫之声彼此相闻。麻料村房屋全是木质结构,160多栋吊脚木楼顺着山梁延伸的坡面相对而建,西边的小寨地势较为平缓,形成一条“街”,而东边的大寨则较为陡峭。早晨太阳升起时,小寨房屋上的小青瓦含着露珠迎来第一缕阳光,而到了傍晚,大寨则接受暖阳西晒,散发出阵阵杉木油的芳香。所以在麻料有个说法,夏天到小寨来避暑,冬天到大寨去晒太阳取暖。
麻料村以打制银饰工艺品而著称,2008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而名扬海内外。千百年来,麻料村祖祖辈辈以“手手相传”的方式,把银饰锻造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
凭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造技艺”,麻料银饰产业风生水起。2018年4月,“麻料银匠村银饰刺绣博物馆暨银饰锻造技艺培训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麻料银匠村银饰刺绣博物馆暨银饰锻造技艺培训基地”是全国第一所“银饰锻造技艺免费培训学校”,被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凯里学院等多所高校挂牌为工艺课程实践基地。基地除接收高校师生实践外,还对社会开放,吸引了全国各地想要学习体验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和苗族刺绣文化的人员前来旅游。
麻料能够整村地把银饰锻造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一方面是技艺传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生活的需要。因为麻料村田土少,人均不足一亩地,在改革开放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缺粮。“记得在我的小时候搞生产队,过完春节就开始缺粮了,我父亲偷偷把银饰加工工具藏在粪箩里,抬到人很少去的山坡上去,偷偷打制银饰品,他叫我在视野宽阔的地方砍柴负责‘放哨’,如果有人来就通知他,他好把工具藏起来。打制加工好的银饰品会以走客的方式,拿到从江、榕江、丹寨、台江等地去换回几十公斤大米或包谷回来,解决难以揭锅之急。”
改革开放后,麻料村银饰加工业空前活跃,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首选产业。麻料打制银饰的工匠分为三类:一类是坐家不外出。这类银匠只在家里打制银饰品,与外面老板进行订单制,银匠完成银饰品锻造后,打一个电话给老板,老板自己到银匠家里提货;第二类是一半时间外出,一半时间在家。这类银匠农忙时节在家干农活,往往在过完苗年后、冬季农闲时出去,直到清明节前后才回来;第三类是长期举家外出,常年在他乡以打制银饰为生。长期外出的有两种营生方式,一种是专门帮别人加工银饰,只收取加工费。另一种是自己租门面加工并销售。从整体上看,自己租门面加工并销售最赚钱,所以麻料村的银匠大部分都这样做。
据不完全考证,麻料银匠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们到过黑龙江、辽宁、新疆、北京、天津、上海、海南等省市,长期居住的有北京潘家园、海南三亚、湖南张家界、广西桂林、云南丽江等地,长期在省内青岩古镇、平坝、荔波、都匀、镇远、凯里等地,在凯里的最多,有100多人。其次是西江千户苗寨,有50多人。雷山县城有20来人。
以前,麻料银饰锻造技艺是传男不传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个忌讳已经烟消云散,现在的妇女们也跟着男人一起打制银饰。有些外村人还通过联姻或者学徒等方式,跟麻料银匠学习打制银饰。所以现在市场上的银匠鱼龙混杂,甚至出现“苗银”现象,这就需要消费者认真鉴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部分漂泊在外多年的麻料银匠开始“归巢”。
潘仕学就是“归巢”银匠之一。今年八月上旬的一天,为了探个究竟,笔者决定去拜访潘仕学。潘仕学家在麻料小寨,顺着小寨主道走到寨子中央位置,然后往上再走一会儿就到。潘仕学家大门处悬挂有一块写着“潘仕学又及”字样的精美招牌,打开大门,院坝里摆放着农村特有的柴垛、磨石、坛子、长条桌椅等。房子大门处的“春富银饰工坊”招牌旁边,悬挂有雷山县总工会授予的“潘仕学工匠创新工作室”和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授予的“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黔匠工坊‘银匠工坊—潘仕学大师工作室’”匾牌。
顺着笔者的采访话题,潘仕学拉开了话闸。1983年出生的潘仕学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打制银饰品,初中毕业后去了广东、上海等地打工,在打工中结识了女友,女友后来变成了老婆,生育孩子后在外面不好带孩子,况且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一家人只好回凯里,在金泉湖附近租间房子做银饰加工产品,但由于传统的首饰产品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只好重新投师学习。“那是2011年,我回家过完春节后,就拖娘带崽到凯里租房打制银饰品谋生,由于以前跟父亲学的银饰品已经过时,只好跟一个堂叔学习,一个月下来才有一千多元收入,付了房租费后,家庭日常开支紧巴巴的。”潘仕学说到伤心处,眼里闪动着泪花。
据潘仕学介绍,其在麻料村开工坊以来,有来自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湖北民族大学、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师生及专家前来调研交流和研发产品。他带有十多个徒弟学习银饰技艺制作,其中有三个建档立卡户的徒弟通过学习,现在已能够自己制作银饰产品,这些徒弟在工坊务工每年收入6万元左右,顺利脱贫致富。
“现在在家做非常好,工坊生产的银饰产品除了部分是老板上门订购外,大部分都在线上的淘宝、抖音、东家、小红书等网站平台销售,还有一部分通过网络线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地的店面销售。回麻料后,每年销售流水额100多万元,每年实现利润40万元左右。”潘仕学高兴地告诉笔者。
从潘仕学家出来,在小寨边碰上“银泉农家乐”主人黄连邵,笔者询问其为什么不出去打银饰。黄连邵说,他冬天才出去从江打银饰,夏天从江那里太热熬不住。现在在家除了种田地外,还经营农家乐和小卖部。“现在家里还有个西南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来这里旅居已经一年多了,他主要来体验研究我们苗族习俗和银饰锻造技艺,要写毕业论文。他一天交一百元包吃住。现在我的农家乐有二十个床位,经常有客人来住。”黄连邵笑着告诉笔者。
随着到麻料银匠村参观学习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看到了商机。像潘仕学、黄连邵这样,选择从外地回乡创业的人员逐渐多了起来。“目前,麻料村民自办银饰工坊10多家,自办的农家乐和民宿则有20来家。麻料全村一共180多户,共有银匠近300人,户均银匠1.4人以上。全村就银饰锻造技艺产业这一项,家庭资产超千万元的1户、超百万元的50来户、超十万元的近百户。”麻料村党支部副书记黄连贵告诉笔者。
“下一步,麻料村将以银饰锻造技艺为主导,带动苗族刺绣、乡村旅游、民宿体验等产业发展,把传统工艺体验、电商开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同时,争取与全国大中小学合作,开展‘夏令营’与‘冬令营’等项目,传承与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带动麻料村产业升级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麻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国锋信心满满地说。
走在麻料银匠村古色古香、铺满鹅卵石的村道上,抚摸着千百年仍然挺拔耸立的古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叮叮当当”的锤银声久久地在耳畔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