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29日

有一种文化时尚叫:“行走传统村落”

○ 通讯员 李家禄

刘伯温曾把云贵的山与江南的水对比:“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如果说江南水庄文化隐藏于烟雨小镇的寻常巷陌里,那么贵州山地文化则根植于高山峡谷间一座座传统村落中。有文化旅游者把贵州与瑞士作比较,大谈其相似之处。笔者想二者唯一具有可比性的,就是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与人文特色的一座座高山村落。笔者作为一位民族文化研究者,总是将自己的文化抒写奠基于养育了笔者的民族村寨之上,长篇小说人物也在传统文化村落之间演绎。一位到黔东南参加“民族村寨高峰论坛”的编辑曾给笔者打电话,说看到了笔者小说中描写的美丽村寨,回去要好好宣传黔东南独特的民族村寨文化。笔者想,这就是多彩贵州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贵州旅游吸引人的意蕴所在。在隆重推出“新黔边行”之后,《贵州日报》文旅部又重磅推出“游遍多彩贵州,行走传统村落”专栏文章,以优秀作家、记者执笔,抓住了贵州山地文明的特点,抓住了多民族文化金子般的光华,把握着多彩贵州文化旅游的命脉,精彩内容令读者眼前一亮,配合朗读的时尚形式,令人身清气爽,耳目一新。展示了贵州传统村落特殊而丰厚的文化价值:

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贵州历史文明几乎都是在一座座村落中生发演绎的。如果说华夏大地有一百万年的人类历史的话,那么贵州传统村落却拥有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始的数亿年漫长生命历程。记者陈江南在清水江畔八郎村“等你五亿年”古生物化博物馆,见证了贵州大地上初始的生命律动与奇迹,也见证了一位村民对伟大生命传奇的倾情守护。传统村落也是一种厚重历史的凝结形态,一一展示自然的文化魅力与旅游价值,如以三门塘刘氏家祠为代表的家祠文化,融合了西方哥特式建筑文化符号,代表了贵州传统山居民族的开放与包容心态;以军事目的为主的屯堡文化,与山地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安顺屯堡文化、锦屏隆里古城等,又与世居山民形成了文化上的共生与心理上的融合;西江苗寨等村落建筑,刻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亚鲁王及侗族大歌、苗族古歌等,蕴含着悠远厚重的历史文明,让贵州传统村落这一座座历史博物馆具有了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时尚的文化旅游魅力。

二是珍贵的生态文明价值。贵州村落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围绕着树文化而展开。生态与发展是贵州发展的两条底线,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是贵州的两大宝贝,也是贵州人民相依相伴、共生共荣的生命依托。从江岜沙苗寨,人一出生即种下一棵生命树,人与树相伴一生,人老逝去,人们将树砍下,做成棺木与人一起回归大自然。现在,人们换一种方式与树共生,骨灰埋植于树下,相伴风月,仰望星空。贵州民族村寨中的多彩民族文化,培育了内涵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了形态各异奇景无穷的生态景观,如雷公山区红阳苗寨倒栽杉林,堪称上天赐予的自然奇观;登鲁苗寨拥有金丝楠木二万余株,胸径20厘米以上的近千株,最大的胸径1.4米、树龄千年,该苗寨被誉为“中国金丝楠木第一村”;岑巩客楼村被称为“红豆杉王国”,拥有千年红豆杉三株、野生红豆杉上万株;盘州妥东村拥有1200株银杏,记者将树与村寨发展历史、人情风貌紧密关联,演绎了一段人类与树共情共生的生命历程,展示了贵州生态文明的多种情态与广博的文化内涵。

三是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贵州民族传统村落就是一座座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生态博物馆。山居木楼、鼓楼、花桥、亭台等民族建筑,各具形态,神奇美丽。黎平肇兴侗寨素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也是当地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肇兴侗寨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在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肇兴侗寨中居民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每个“团”都有一座对应的鼓楼,鼓楼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民族服饰也是贵州传统村落的宝贵财富,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等各民族服饰,是一张张移动的文化名片,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一曲曲民族歌谣,是一段段记录民族历史与情感的史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被称为和谐文化样本。传统村落中村民生活也具有神秘的仪式感,在剑河大皆道村,陈江南见证了苗族就餐仪式:“我们苗家过年,在开饭前家里的老人都会用苗语讲一遍祝福语,挨个讲完以后,才开始动筷吃饭。”苗族餐饮文化中还有很多复杂而隆重的仪式,从江岜沙苗寨过新年,人们会兼顾带来福利的果树,给果树神上香、给果树“喂肉”等,同庆新年。各民族积淀下来的众多仪式及文化类型,大大丰富了传统民族村落的文化内涵,成为吸引研究者和游客最强大的文化资源特质。

四是活力四射的现实价值。贵州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走进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对贵州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让贵州传统村落及居民生活引起世界关注。遵义“四在农家”活动,让农家人的生活转向一个更高层次与水平。在《那条驶向“光辉”的路》(出自《新黔边行》)一文中,彭芳蓉写道:“2002年不仅是加鸠人值得铭记的一年,也是贵州值得铭记的一年,通过3年建设,通往光辉乡的土路正式通车,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标志着贵州省最后一条通乡公路正式建成。”“自2012年开始,硬化公路一条接一条通向各乡镇,又通往各村寨,身处月亮山区的加鸠人也能走在路上脚不沾泥了。”通路之后,养在深闺的传统村寨,获得了强劲发展动力,搭上了腾飞的翅膀。月亮山加榜梯田等景观,成为乡村旅游明星景点,屡屡占据央视和央媒等重要版面,热闹时节车水马龙,一票难求,摄影爱好者也机位难寻。在雷山郎德苗寨,彭芳蓉邂逅了曾经提着竹篮卖民族旅游工艺产品的文芬大姐,如今开起“田园农家”客栈,“七月和八月两个月收入有15-16万元”,过上了祖辈梦寐以求的富足生活。传统村落依赖便利的交通,发展动力十足,大踏步赶上了新时代。

五是魅力无穷的旅游价值。贵州“黄金十年”,我们见证了贵州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辉煌历程。旅游由事业转化为产业,由跟在周边省区蹒跚起步到如今异军突起,成为贵州省支柱产业,并取得骄人成绩。贵州传统村落及其间蕴含的生态文明和民族民间文化,成为吸引游客最宝贵的特质,成为旅游产业最大的推动者和贡献者。围绕传统村落,贵州打造了一张又一张内涵丰富且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名片。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从江岜沙、计划生育第一村占里侗寨等等,一座座民族村落如散落在大地上的珍珠,让游客应接不暇。《贵州日报》用“行走传统村落”的方式,将贵州省传统村落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对于文化学者而言,是一座座可供无穷挖掘的文化宝库;对于文化旅游者而言,则是一道道魅力无限的美妙风景,吸引人们走进其间,享受天赐之珍的丰富文化内涵。

--> 2022-08-29 1 1 黔东南日报 c196773.html 1 有一种文化时尚叫:“行走传统村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