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30日

去脚尧

○ 通讯员 金单

从山脚的黄里村到脚尧村,笔者一行在雷公山腹地开车绕行了40多分钟。

汽车在原始森林里穿行。车窗外,峰峦叠嶂,葱葱郁郁,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

脚尧村位于雷山县东北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海拔1386米的半山腰上,是一个由汉、苗、彝三个民族和吴、杨、匡、蔡等五个姓氏组成的村寨。

新中国成立前,脚尧被称为老虎坡,最初住户7户,都是从外地逃荒而来。祖祖辈辈过的都是“一年辛勤半年粮,半年蕨粑半年苕”的苦日子,有大部分的村民都外出讨饭,被别人称作是“讨饭村”。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脚尧人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自然环境过于恶劣,缺乏科技知识,再加上“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未改变,是典型的用钱靠贷款、吃粮靠供给、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

“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荒;蕨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脚尧村驻村第一书记穆修群唱起这首反映脚尧当年贫穷的民谣时,勾起笔者无限遐想。

这个“80后”的小伙子说,现在的脚尧村成了雷山县海拔最高、以前最穷、村子最小、现在最富的“四最”村。

虽是初夏,微风吹来还是凉飕飕的。站在脚尧半山腰俯瞰山谷底的村庄,祥和的小村庄在雾霭中若隐若现,恍若世外桃源。

早就听说,脚尧村有个爱做梦的老头,这位老头就是老支书吴秀忠。

1972年,为了填饱肚子,吴秀忠推广种植麻谷,然而在别的地方有过单产很高丰收记录的麻谷,根本不适应脚尧这样的高寒山区。

从那时起,这位爱做梦的人带领着脚尧人走在风口浪尖。

1982年分田到户后,吴秀忠带领脚尧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掀起了大搞劈山造田热潮,昔日荒山变成了良田,引进“粳15”“粳9134”“粳921”等粳型水稻品种,解决了没米下锅的问题。

为了寻求出路,吴秀忠多次自费前往贵阳、湖南等地学习。有一次,他搭乘一辆运输魔芋的大货车前往湖南取经,从湖南回到脚尧后,顾不上一路颠簸,立刻组织村民开会,开始种植魔芋和梨子。

收成倒是有了,靠的是肩挑背驮,没有公路运输,大批大批的梨子烂在山里。脚尧人看着重重大山,唉声叹气。

吴秀忠带领村民种过麻谷、梨子、魔芋、天麻,都不成功。最终,一株茶树选择了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的脚尧。

脚尧人永远也不会忘记1986年,那一年,在吴秀忠的鼓舞和带动下,脚尧村全村都种上了茶叶。

现在,脚尧茶场面积从最初的6亩发展到3760亩,是最初的六百多倍。

这位1940年出生的彝族汉子,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苦熬变为苦干,奋力挖穷根,带领脚尧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吴秀忠的儿子吴先锐一边泡茶,一边谈起父亲,说起当年修公路的故事,情绪有些激动。

1996年,国家给脚尧村下拨了50万元的通村公路修建资金,这一笔资金像一剂兴奋剂注入脚尧人体内,好日子向他们招手了。

兴奋过后,脚尧人找到技术专家经过精准测算,要修通从黄里到脚尧的十一公里公路,这一笔资金仅仅是五分之一。如果仅仅靠全村当时的33户76个劳动力开挖,即便不干其他农活,最少也需要20年才能修通。

首笔资金无异于杯水车薪。1998年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里,吴秀忠就带着脚尧村因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红旗文明村”而得到的奖励资金15万元,到河南洛阳红星拖拉机厂采购推土机。

推土机拉到了黄里村路边,该村拒绝推土机碾过他们的地界。

为了尽快修路,吴秀忠回到村里接着召集村、组干部一个接着一个召开会议。在会上,吴秀忠决定先将上面的一段路修通,再往下修。

这是个天大的想法。难道推土机会长翅膀飞过去?

办法总比困难多,脚尧人在推土机下铺垫树枝一寸寸前进。最惊心动魄的是1998年3月一个大清早,脚尧村二三十个壮年男人一个不落聚在一起,他们背着干粮瞒着家人要干一件“大事”——这些精干的男人花了两天时间,用粗大的绳索和木棒把一台七吨重的推土机连拖带拉,越过长800多米、坡度高达70度的“猫鼻梁”。

看着笨重的推土机越过山梁,这群男人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2003年10月,脚尧人日夜奋战,历经5年多的艰苦建设,11.5公里的脚尧公路终于通车,硬是在雷公山崇山峻岭间活生生开辟出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

吴秀忠先后被国务院、省、州、县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脚尧村也获得首批贵州省“小康村”、“五个好”村党支部、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文明村镇等一系列荣誉。

2013年,脚尧人均收入一万三千多元,提前八年建成“小康村”,创造了贫困山区农村改革的奇迹。

脚尧村的茶场漫山遍野,像起伏的海洋,有茶农在绿海间忙碌。笔者一行从茶园经过,同村里人热情打着招呼。回首这个只有44户202人的小村庄,在雾霭笼罩之中,另有一番情趣。

那天早上,笔者一行去瞻仰吴秀忠老支书故居,满堂屋的奖状见证着这个小小的村庄巨变。

2016年8月,在人世间闯荡七十六年的吴秀忠走了。那个爱做梦的老头用一生的时间“改写”这块土地,给脚尧留下了可贵的“穷则思变、敢闯敢试、不屈不挠、苦干实干”十六字“脚尧精神”。

脚尧人用这十六个汉字谱写了人间传奇。站在吴秀忠故居堂屋前,感受奋进的力量,思考下一步乡村振兴的路应该怎样走。纵观脚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事实上已经给了所有人一个可以参考的范本。

一簇一簇的雾从山谷升起来,像万马奔腾。朦胧间,这个爱做梦的老头并没有走远,“脚尧精神”一直在,接力棒依然在传递……

--> 2022-08-30 1 1 黔东南日报 c196862.html 1 去脚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