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加东
红色资源是党和国家弥足珍贵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黔东南州拥有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我国红色旅游的含义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或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
黔东南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红色旅游意义重大:(1)发展红色旅游是展示初心使命、彰显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长征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彰显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对推动全州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从党的历史的坚定自信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2)发展红色旅游是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文化标志和长征文化品牌的重大举措。发展红色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彰显革命精神、展示崭新风貌、提升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长征是我国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发挥巨大作用,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涉及的各省(区、市)形成整体红色文化经济圈,是树立中华文化红色标志、打造长征文化品牌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3)发展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基因、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传播的核心载体。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保护利用好长征文物及文化资源、讲好长征故事,能够为厚植爱国情怀提供核心资源和场所。还是营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4)发展红色旅游是构建国家形象、展现红色中国建立和发展伟大历程的重要手段。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征是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革命壮举,是二十世纪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是构建国家形象,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程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5)发展红色旅游是促进文旅融合、助推黔东南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族特色文化强州建设的强大引擎。黔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7个县市被国家列入革命老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推动革命文物和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有力助推“锦绣黔东南”文旅深度融合,形成红色文旅、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整体联动,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是推动黔东南民族特色文化强州和旅游活州建设的强大引擎,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二、深入挖掘,加强黔东南红色旅游资源的整理
黔东南州红色旅游资源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等重要的纪念地和纪念设施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截至目前,黔东南州内共有革命遗址343处,第一批公布的省级革命文物9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涉及16个县市。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平县盟军“飞虎队”旧州机场旧址、镇远县“在华日本人民反战革命同盟会和平村训练班”旧址、丹寨县“黔南事变”、“九·一三”事件遗址等。解放战争众多的解放及剿匪战斗遗址、遗迹。新中国成立后各类各级烈士陵园、“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等,都承载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需要传播和弘扬。
二是相互交融、复合性强。黔东南红色文化与清水江、都柳江“两江”流域分水岭的自然生态、苗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相伴生。黔东南境内共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个、名镇2个、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共40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项78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6个。各类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条件得天独厚。红色文化可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高度融合,组合出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基地和产品线路,形成红色(革命遗址)、绿色(生态环境)、蓝色(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整体优势,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消费需求。
三是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级别高,如长征文物有黎平会议会址、红军长征时毛泽东旧居、红军教导师及红军干部修养连驻地等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黎平中央红军驻地旧址、红七军军部旧址、少寨红军桥、施秉黑冲红军战斗遗址、三穗杨至诚将军纪念馆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黎平、榕江、从江、黄平、镇远、凯里、锦屏等7个县市先后被划定为革命老区。黎平、施秉、锦屏、台江、剑河五县和岑巩、天柱两县分别入选红一方面军长征片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红二方面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历史陈列馆2处被列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州民族博物馆、龙大道故居、周达文故居、镇远“和平村”旧址等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黔东南州共接待红色旅游游客532.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58亿元;2022年1—7月,全州共接待红色旅游游客199.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81亿元。“凯里—镇远—黎平”线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黎平会议会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风情黔东南,红色传承之旅”列入贵州省十大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三、找准路径,推动黔东南红色旅游经济发展
1.梳理资源,规划引领。我州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需要及时地、系统地普查梳理,分类分级保护与开发。结合《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2020—2035)》《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黔东南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以规划引领保护与开发。规划要以“大局”为核心,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与重大纪念活动的时间节点充分结合,合理计划项目,服务国家大局;以“保护”为基础,全面调查、梳理长征、抗战等文物及相关历史遗存,系统提升文物本体及其历史环境的保存状况及展示水平;以“整合”为途径,加强“多规合一”,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协调;以“联动”为加强相关优质资源的联合展示,丰富展示内容,加强省际合作,统筹联动建设;以“惠民”为内核,如通过长征历史步道串联红军村、红军镇,激发沿线村镇活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革命老区振兴,以产业促红旅,以红旅带产业。将红色文化传承和红色旅游发展作为一项弘扬民族精神、长征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工程,也作为一项凝魂聚气的民心工程和造福百姓的富民工程,将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的红色特色与黔东南的民族文化蓝色和自然风光绿色深度镶嵌,共同散发黔东南的旅游魅力。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建设保护规划(2022—2035)》《黔东南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涉及黔东南红色旅游发展建设项目方面督查,强化规划的引领。
2.整合投入,系统提升。黔东南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要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黔东南建设区的红色文化与沿线的绿色自然风光和蓝色民族文化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尊重市场规律,体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一体化开发。整合文物保护、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等公共事业与产业发展等方面资金,重点推进“从江—黎平—榕江—剑河”“三穗—镇远—施秉—黄平”等红色旅游带,完善沿线游客集散、导览导游、休憩健身、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安全、消防、医疗、救援等应急设施,科研、会展等公益设施,宾馆、酒店和文化消费等必要商业设施。黎平县、黄平县依托机场及高速公路,形成黔东南地区的红色旅游交通枢纽城镇,台江县作为集散城镇,结合全州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构建红色旅游主体交通网络。以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红军长征时毛泽东旧居、干部修养连旧址等长征文物为重心,结合黎平翘街、两湖会馆、福音堂等文化资源,构建黔东南州红色文化核心展示园。沿红军西进路线,清理、整修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长征历史步道,串联沿线的红军战斗遗址、红军桥、红军村等,以及“红军过侗年”“毛泽东送毛衣”“长征中的外国传教士”等长征故事,形成黔东南红色文化集中展示带。同时,整合黔东南地区苗、侗等少数民族文化,将长征沿线的少数民族传统村寨纳入长征文化展示体系。通过少数民族风俗、节庆的展示,进一步体现黔东南作为红军早期民族政策实践地的历史意义。加大地区已有文化和旅游资源的融合力度,尤其是以隆里、旧州、镇远为代表的古城镇资源,结合黔东南民族文化地区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共同创建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区,整体提升,使长征红色文化与黔东南民族文化、自然风光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强化品牌,整体营销。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革命遗址、伟人故居、烈士陵园等,这部分资源大都集中在革命老区,近年来成为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圣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红色文化公园的打造,通过历史遗迹、革命遗址、革命人物事迹和情景模拟再现等营造红色文化景观,创造一个可以体验、游赏、休闲、学习的景观休闲空间,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物,在红色情景中体会历史感悟生活。以“涵育”为要义,通过长征干部学院、长征研学基地、长征学校等红色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课程和线路设置、文化活动组织等,强化红色教育功能;以“故事”为主线,通过长征故事串联线路、强调主题性和叙事性,挖掘人物和情节,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以“重走”为手段,通过步行、骑行、自驾等方式强化全程沉浸式体验,重点加强长征历史步道建设;以“特色”为引领,找准地方定位,发掘地方故事和人物,彰显地方特色,注重差异化,避免雷同;以“贯通”为目标,通过统一的标识系统、标准化的服务体系、全覆盖的道路系统、整体性的网络平台及导览系统等,突出黔东南红色文化的整体性、统一性;以“传播”为抓手,丰富线上、线下传播手段,通过文化策划、活动组织等,加强红色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提升黔东南红色文化影响力。围绕黎平会议纪念馆、黔东南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结合现有高速、国道、省道等设置,串联沿途主要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等重要资源,自东南起串联黎平、锦屏、剑河、台江、三穗、镇远、施秉、黄平,展现红军转战黔东南、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革命历程,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建筑、遗址、影视作品、长征故事、文化遗产地等。广泛与旅行网站及旅行社、酒店民宿、客运部门等展开合作,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推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以及服务全过程覆盖,推出与研学、体育、军事体验等不同类型项目结合良好的旅游产品。与省内外组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贵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联盟,强强联合形成合力,共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品牌,整体开展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形成上下游贯通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快红色旅游经济发展助力黔东南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红色旅游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