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玲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意见指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为加快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华联)在中国电子、中国振华的指导下,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初期修建的老厂房建筑群、防空洞、生产设备、宣传标语等申报了国务院国资委第六批“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2021年7月,获得授牌认定。
振华华联是我国“三线建设”军用开关生产的骨干企业之一,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国家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军用开关的发展历程和标杆。因工厂一直留在原址,建筑群保存完整,真实反映了我国“三线建设”的特定历史环境风貌,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有较真实的体现。2015年,中央电视台先后到振华华联拍摄《大三线》《军工记忆》纪录片,对建筑群的完整性和历史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弘扬城市文明和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新载体。
对于工业遗产而言,保护不是唯一,发展才是重心。让工业遗产活起来,通过它们讲好第一代 “三线建设”者们的感人故事,更好的弘扬“三线精神”,才是振华华联保护工业遗产的主要目的。
一、保护和利用项目的价值
1.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好“三线”遗产,记录好“三线”历史,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三线精神”,展示“三线企业”发展成果和“三线人”精神风貌,能增强当代人使命感、责任感,能进一步提升凯里市的城市形象。振华华联“三线建设”老厂房建筑群反映了当时快速适应军工生产的特殊需要,从“要靠山、分散、隐蔽”的厂址选择和厂区布局,到“建得要快、一个炸弹炸不烂一个车间”的厂房结构,都体现出强烈的备战思想和军工文化,历史与现代、生产与生活交融,是“三线建设”者们普遍认同的历史文化情怀。
2.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线建设”推进了地方的工业化进程,十余家“三线企业”在凯里建立,全国各地干部、军人、知识分子、技术工人等在凯里汇聚,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振华华联“三线建设”老厂房建筑群,体现了当时备战需要的时代特色,突出反映当时工人艰苦奋斗、奉献国防的工作场景。防空洞是“三线建设”军工企业的特有建筑,现成为特殊的军工景观。
振华华联工业文化遗产还具备有别于国内其他“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差异化元素:(1)振华华联是依然在原址扎根、正常生产到如今的“三线企业”。(2)振华华联是“三线建设”企业生产生活原貌全历程展现的地方,是一个活化的“三线建设”工业文化遗址。
二、保护和利用项目的意义
1.弘扬“三线精神”的价值内涵
发扬“三线精神”,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当前,宣传和弘扬“三线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克服国家建设中可能产生的浮躁思想和短视行为,鼓舞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具有重要意义。
发扬“三线精神”,有助于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三线建设”不但给我们奠定了巨大的物质基础,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它为增强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发挥了巨大作用,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必将为推进企业发展汇聚形成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强大动力。“三线建设”者用自己的心血铸就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无论岁月如何蹉跎,至今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发扬“三线精神”,有助于铭记和传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尽管老一辈“三线建设”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他们的奋斗足迹仍值得珍藏和铭记。
2.弘扬工业文化价值内涵
深入挖掘振华华联故事,宣传弘扬“小开关,大担当”“小产品,大事业”的企业文化特性。深入挖掘工业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引领,弘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诚信精神等,与时俱进、集成创新,阐释工业文化当代价值,提升中国特色工业软实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深化工业文化基础研究,丰富和完善工业文化理论体系,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
3.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工业文化助推行业发展,利用新模式、新业态,实施“文化+”产品系列行动,充分挖掘文化要素对品牌建设、品质提升、提质增效的潜力,提升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引导企业将工业文化融入创新管理的各环节。有效保护利用工业的遗存遗迹标识标记、风情风貌,打造文化地标,延续城市文脉,以文化振兴带动城市振兴。
4.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
发挥工业文化研学教育功能,利用工业遗产老旧厂房等设施培育工业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创新工业文化研学课程设计,开展工业科普教育,培养科学兴趣,掌握工业技能。
5.加大传播与交流
宣传工业故事、典型人物,弘扬中国工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持媒体传播工业声音,通过现场经验交流、新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宣传推介。让振华华联的三线工业遗产在全国“三线建设”历史中更具有影响力、传播力,让工业文化新载体更为丰富,将中国振华华联“三线建设”纪念遗址打造成为凯里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将华联人扎根、创新、自强及建设地方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示并传达出来,并且在贵州整体“三线建设”中,华联扮演着“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企业形象,把生产的产品与这个形象进行艺术引申,“开关”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抉择时,“人生开关”的重要意义,会成为每一个到访者的深切共鸣,这将成为我们打造这个“活化遗址体验基地”具有的另一种精神传承意义。
工业遗产寄托着几代人的情怀,记录着中国工业建设创业、创新的历史进程,保护这些遗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