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8月31日

党史部门挖掘红色资源助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做法

—— 以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为例

□ 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科

台江县偏寨村是红军转战苗疆、横渡清水江进军黔北的重要通道,是党和红军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一站。1934年12月24日,毛泽东等率中央军委纵队即右路纵队主力由剑河的南脚经展架、革东、大稿午、八郎、宝贡、新寨、平兴,于12月26日到达偏寨、施洞口一带,红军总政治部在偏寨村驻扎,这天毛泽东刚好41岁,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偏寨村红色资源丰富,现存军委纵队驻地旧址、红军渡口、红军路等革命遗址,马鞍、马灯、红军标语等革命文物。

偏寨村作为贵州省23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之一、黔东南州3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自2021年4月该村作为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的联系帮扶村以来,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格按照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关于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聚焦主责主业,结合该村实际,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多措并举,为合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贡献党史部门力量。

强化思想引领,做好调查研究

在组织部门的统领下,州委党史研究室结合驻村帮扶工作认真履职,切实提高思想站位,准确把握目标任务,加强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为全面掌握基本村情,州委党史研究室先后6次深入该村开展调研,实地了解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红色文化资源与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情况,帮助偏寨村理清发展思想,指导编制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方案。工作中,注重将试点工作与中央红军军委纵队驻地旧址、红军渡口两处红色遗迹展陈馆建设相结合,与毛泽东同志行居修缮提升、展陈馆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相结合,切实把偏寨村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品牌村、集体经济发达村、村级治理模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

深挖红色故事,赋能红色村庄建设

党史部门注重加强与州县两级各部门的联动,协同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与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共同牵头组织人员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帮助偏寨村收集整理红军长征转战黔东南期间的史料、图片、文物等资料,强化分类统计、分类管理,重点做好红色文物保护。经组织调查考证,发现一座红军坟,挖掘收集整理了《四十一岁的毛泽东在偏寨》《毛主席与苗族同胞的鱼水情谊》《红军送马鞍》《军委纵队架设电台》等红色故事38个,创作形成了《戴镜元回忆长征》《投诚人员廉臣回忆录》等文艺作品2个。协助有关部门有序推进“红军过苗疆陈列馆”建设,开展文物保护修缮工作,建设恢复红军长征路、红军渡口、红军桥等遗迹遗址。与县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工程,4次赴省州档案馆查阅征集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先后转战黔东南台江县的相关档案资料,开展8期讲解员培训,现有专职讲解员5人、兼职讲解员16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文化基地,讲好红色故事,开展红色教育,组织开展了多场党性教育和现场教学活动,2021年以来共开展主题教育156场、培训党员群众12000人。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激发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磅礴力量。

发挥部门优势,打造党性教育基地

党史部门充分利用该村实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有利时机,指导县、乡、村各级认真做好规划定位,将偏寨村作为省州县党性教育示范基地进行打造。目前,已制定《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案》,并设置党性教育、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专题班,精心研究开发了《“红军长征过苗疆”的故事》《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在台江的实践》《一个马鞍的故事及其教育意义》《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当代教育意义》等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培训课程。自实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该村充分将红色资源与传承保护、党建工作与红色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党建引领,以点带面,把偏寨村丰富的红色资源用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使他们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使红色基因渗透血液、融入血脉,有力地促进了该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稳步提升,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 2022-08-31 —— 以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196985.html 1 党史部门挖掘红色资源助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做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