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第十九小学 张会雪
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健全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在实际知识学习中进行全面思考,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数学问题的意义,运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彰显数学的学习价值。
1.创建生活情境,深化对知识运用
问题的解决过程主要就是数学知识的迁移过程,有效培养迁移能力的根本方式就是创新,并且联系相关问题情境,深化对实际知识的运用。例如,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问题时,需要教师更为合理地运用现有条件,为学生创建适宜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学校要为每个班级重新粉刷教室,那么已知的条件就是“教室长8米,宽5米,高3米”,如果需要对四面墙与房顶进行粉刷,由此请学生思考总共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通过此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知识学习中。在教师的全面引导下,长方形面积公式就会得到全面巩固,实现问题的顺利解决。
2.创建适宜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发展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期间,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适宜的自学空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获得、发现、分析的过程,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自信心。在此期间,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朋友,避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的权利。例如,在教学“对称、平移和旋转”期间,需要为学生准备适宜的工具——七巧板,鼓励学生运用七巧板拼出喜欢的事物,如小兔子、小房子等。在拼组活动结束之后,鼓励学生与同学之间分享拼法,学生需要讲述自己可以拼出哪些图形,之后在图形的拼组中实现平移、旋转知识的深化,从而发展学生知识学习的想象力,发展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权。
3.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深度学习
在数学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当中,要想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应该加强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引导下激活思维,产生质疑和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更加丰富。例如,在讲解“2、3、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利用导入环节,用充满悬念的口吻说:“老师有一个特殊技能,同学们随便说出一个数字,老师都能迅速地判断这个数字能否被2、3、5整除,大家相信吗?”学生刚开始是半信半疑的,之后就可以让学生随意地说出数字,教师快速地判断,学生进行验算,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说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在这时,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就可以在后续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来在知识掌握过程当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起到了上下衔接的作用,不仅需要学生对小学学习进行全面总结,并且还需要教师落实能力养成内容,进而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数学学科来说,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小学生进行细化总结,在初中阶段合理运用,发展健全的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