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周组) 近日,我州针对换届前年轻干部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结构不优、数量储备不足等问题,着力打破部门管理、内部循环等限制,探索开展年轻干部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交流任职,全力打好年轻干部“选、育、管、带、促”组合拳,持续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
拓宽视野“选”。着眼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领导班子中长期建设需要,对各县(市)、州直单位年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储备建立196名35岁左右正科级、155名30岁左右副科级优秀年轻干部库。从优秀年轻干部库中研究确定交流任职人选,并注重破除身份壁垒选拔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党政机关。目前,从州直部门选拔19名年轻干部交流到乡镇(街道)担任党政正职(从事业单位调任9名)、州直部门跨部门交流任职15名年轻干部(从事业单位调任11名)。
综合施策“育”。分类对34名交流任职年轻干部进行全覆盖轮训和订单培训,通过轮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通过订单培训向书本学习所需专业技能、向专家学习实践工作经验。结合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省政府7号文件、推进“四新”“四化”工作需要,选派交流任职年轻干部参加州外专业能力提升培训38人次,帮助提升业务水平、补齐能力短板、优化知识结构。同时,将15名州直跨部门交流任职的年轻干部选派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四新”“四化”、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岗位上经受考验、蹲苗历练,推动提升在州直“四化”部门吃劲岗位或核心业务岗位接受淬炼和复杂环境下履职尽责综合素质能力。
从严从实“管”。结合 34 名交流任职年轻干部特点,州委组织部会同县(市)党委组织部、州直单位定期收集分析交流任职年轻干部思想状况,教育引导其摆正位置、知敬畏、懂规矩、守纪律,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克服“坐等提拔”“标签化”等消极思想,安心在交流岗位踏实工作。制定交流任职年轻干部跟踪培养管理措施,采取“季谈心、半年小结、年度评估”方式,及时了解掌握交流任职年轻干部各方面情况,对有问题的早提醒、早打招呼。明确要求交流任职年轻干部每半年撰写个人工作小结,经县(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州直部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审阅签字,报州委组织部备案。州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带队组成调研组赴县(市)、州直部门开展调研,定期了解交流任职年轻干部工作、生活情况,重点向有关领导了解履职情况,帮助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防止“一派了之”。
压实责任“带”。建立完善“帮带”机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方式,构建“思想+工作+生活”三位一体的“帮带”体系,为34名交流任职年轻干部精准选配“成长导师”“专业导师”,明确县(市)党委书记、州直部门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作为帮带第一责任人,县(市)党委组织部长、州直部门分管人事工作的副职作为帮带直接责任人,适时安排交流任职年轻干部随行开展调查研究、项目考察或开展实地帮带指导,全程跟踪培养帮助年轻干部成长成才。
激励提醒“促”。坚持从严管理监督和关心爱护相结合,加强对交流任职年轻干部日常了解和分析研判,每年对交流到乡镇(街道)任职和州直跨部门交流任职的年轻干部开展专项调研评估。对调研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向单位和本人进行反馈提醒,明确由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或州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持续关注帮助抓好改进提升。强化研判结果运用,全覆盖对34名交流任职年轻干部展开研判,对不适宜继续担任现职“水土不服”的,根据本人意愿及其工作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研判,符合有关规定的调整岗位或“召回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