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陈茂为 彭刚
“非凡十年”看变化,搬迁群众安了家。近年来,施秉县一千多户七千余名搬迁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通过加强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有劳动力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就业率达93.64%,搬迁群众搬出大山成为新市民,安居乐业过上了新生活。
近日,笔者走进城关镇南官营搬迁安置区,看到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搬来这里4年多的吴光艳,原是城关镇小河村三组的村民,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家8口人住进了两套80平方米的搬迁房,享受小区商铺租赁优惠政策,在家门口开了一家便利店,售卖日常生活用品、文具等补贴家用,夫妻俩不再外出务工,彻底解决了孩子留守问题。现在大的孩子上职校学技术,小的孩子在家附近上初中和小学。
吴光艳告诉笔者:“现在更有奔头了,在老家房子不像个房子,煮饭的地方都不方便,睡觉的地方也不方便,一下雨鞋子上全是泥巴,踩得到处都是。现在搬来这里生活条件好多了,还有洗衣机,什么都方便,好得很了。”
从狭窄拥挤的木房搬进宽敞明亮的高楼,居住环境和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谈起搬迁变化,吴光艳的两个孩子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以前的家和现在的家。“干净、宽敞,我喜欢现在的家!”吴光艳的孩子兴奋地说。
安居乐业,过上向往的美满生活是搬迁群众最大的心愿。在施秉县城关镇飞凤社区的益童乐园内,社区志愿者教孩子们做手工、做游戏,辅导暑假作业等,从大山里搬出来的孩子们不再胆小腼腆,眼里满是自信的光,脸上挂满开心的笑容,他们在新家放飞了写满梦想的纸飞机,围圈而坐,唱歌、跳舞,尽情展示自我。
教育是有效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从马号镇冰溪村搬来的潘胜琼一家都是苗族,刚搬来时,因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住不习惯。现在一家人不仅能很好地融入城市,她还在县城开了一家养生馆。
“最大的变化就是孩子上学方便。”谈起搬迁后的变化,潘胜琼感触最深的是孩子读书的问题。
“学习标兵”“学习尖兵”……一排排奖状在搬迁户杨秀美家的墙上格外醒目。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杨秀美自己也努力学习谋生技能,现在自家楼下的小型电子厂做微型变压器计件工作,爱人在县城做木工,一家人为美好生活各自忙碌。
“以前我什么都没有做,一天都在家里坐着。无聊的时候就跟村子里的人去学打毛线鞋。搬到施秉县城来了,我才开始上班的。我觉得现在我能找到一些事情做还不错。”杨秀美高兴地说。
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住得顺心、住得开心,飞凤社区成立了“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社区还联合县总工会、县妇联等部门通过搭“五桥”建“五家”,搭建了“感恩桥”“致富桥”“连心桥”“平安桥”“融合桥”,积极创建奋进、幸福、温暖、和谐、文明的搬迁之家,社区还经常组织语言障碍培训、入户志愿服务等一系列便民惠民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发挥好连接搬迁群众助力城市发展的桥梁纽带作用。
城关镇飞凤社区党支部主要负责人介绍说:“成立社区之前环境各方面都很乱,现在就很规范了,从各个乡镇搬迁来的群众到这里生活,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不再是动员群众搬出大山的口号,而是搬迁群众融入城市、过上向往美满生活的真实写照。
“主要是围绕群众的就学、就业、就医这三个方面,让群众能够融入城市,通过几个方面工作措施,让我们搬迁群众从大山搬来,实现生活上达到质的飞跃。”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