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石声忠 田玉明) 近年来,雷山县针对“区域面积小县、人口资源小县、经济总量小县、生态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县、苗族文化大县”县情,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城镇带县”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西江苗寨5A级景区创建以及发展民宿产业,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经县文旅部门测算,2022年1月至7月该县共接待游客519.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97亿元,人均花费961.93元,同比增长3.71%。
注重“转型升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抢占先机,充分利用好县域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结合雷山实际精心编制了《雷山县乡村旅游扶贫规划》《雷山县旅游扶贫实施方案及十个子方案》《雷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系列规划方案。同时,及时成立双组长的全域旅游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集中整合全县资源的方式,加大雷公山景区和大塘景区的开发力度,来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质量,并积极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成功开通各景区直通车,建立智慧旅游指挥平台,打造5个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建成13个旅游生态停车场,设立82个旅游咨询点,建设52座旅游公厕,健全618块旅游全景、交通、导览等标识标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国家级评估验收。
注重“品牌效应”,塑造苗族文化金名片。依托“中国苗族文化中心”“世界苗族文化休闲度假体验中心”等品牌,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微信及字节跳动、新浪、腾讯等各大新媒体多途径对外宣传雷山。同时,线下组织队伍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客源地以及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外各种媒介宣传雷山旅游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每年统筹整合相应的专项资金,利用民俗活动开展立体化旅游宣传与营销,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形态,提升游客参与度,全面推广“天下西江·富美雷山”金名片。目前,共举办国内外各类宣传推广活动50余次,展示了雷山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15项,宣传推介特色传统村落群68个,雷山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
注重“魅力展示”,打造风情展示平台。充分利用和发挥生态自然景观与苗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优越性和独特性,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了“美丽西江”“蝴蝶妈妈”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剧目,向旅游市场推出常态化演出。推出全国首部苗族大型山水实景演艺“西江盛典”,打造特色民族文创产品。在城南特色小镇建成“蝴蝶妈妈的世界”非遗产品扶贫车间,开发民族文创产品。目前,全县有苗族飞歌、苗族刺绣等15项国家级“非遗”,有68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是全国获得国家级“非遗”最多、国家级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份,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3%,位列全省第2位。
注重“辐射带动”,加快苗寨创5A级。采取领导小组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无缝衔接、全面覆盖、职责到人的“网格作战”模式,实行“书记月调度、县长半月调度、领导小组办公室周调度”的工作机制,对倒排工期,全力抓好5A创建工作。通过5A级景区创建,不断提高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服务能力和水平,辐射带动干荣、营上、连城、控拜、麻料、白岩、乌东、格头、毛坪、南猛、乌流等周边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全县从事旅游行业人员已超过5000人。
注重“村寨振兴”,鼓励发展民宿产业。结合雷山实际,印发推进精品民宿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精品民宿产业发展专项政策的重点扶持方向,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村集体牵头融资、农民资金入股等多渠道融资。同时,积极发动资源优势明显的重点村重点户率先打造,形成示范。并分批次、分层次组织全县154个行政村群众代表到精品民宿示范点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让群众感受精品民宿产业带来的切实效益,激发广大乡村能人参与精品民宿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2020年起,每年拟投入200万元的民宿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开发2个村精品民宿,完成民宿改造和新增100户、客房数500间。目前,全县民宿共有600余家,被评为“十大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