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蓝田镇小学 龙登雄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生学习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与培养。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与要求的重要举措。传统的美术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欣赏能力,而一味地让学生进行模仿画作,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十分不利的。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正处于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传统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多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且欣赏的美术作品不符合小学生的欣赏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提不起兴趣,教师也觉得美术欣赏课作用不大。
(二)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美术欣赏课多以教材为基础,艺术形式单一,教学方式传统,且教师即使能够教学课本以外的美术作品,大多是从成人的审美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由此,造成小学生不能与美术作品产生实际的情感共鸣,缺乏丰富的体验与感知,也就无法提高审美能力。
(三)缺乏联系实际
对于美的欣赏与体会,一定是在对于生活实际的感知后才能将美落到实处。而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上,教师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展示的图画,而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升华,从而限制了小学生对于美的想象创造。
二、提升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观察图像,提升小学生的观察与解读能力
小学美术课程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识别,提升学生对于图像的解读能力。图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涉及图像,如广告、海报、标志等。与语言文字一样,图像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沟通交流的工具。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像的观察,激发学生的视觉思维、产生视觉形象,从而领会美术作品传递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中国传统的窗花艺术时,通过让学生自主进行窗花图案设计,结合教师展示的窗花作品,激发学生自己的创作灵感。
(二)分析比较,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美术欣赏有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养成。完善的审美视角能够促进人格的完整,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对美的发现与欣赏,促进学生真、善、美人格特征的养成。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的经典美术作品,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分析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描述作者描绘的美丽风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分享,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体系。同时,通过对不同美术作品的欣赏, 加深了对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理解与认识,推动了小学生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提高。
(三)美术实践,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生只有具备了发现美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创造美。美 术欣赏通过让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激励学生探索美术作品包含的情感,赋予了学生更多创造灵感。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抽象画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的不理解,通过图像识读,获得了自己对于抽象画的理解与体会,并将这种艺术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到自己抽象画的创作中。美术欣赏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完成了艺术创作的原始素材积累。
(四)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美术作品更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欣赏《向日葵》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片沐浴着阳光的向日葵花海,然后逐渐引出《向日葵》这幅名画。在课堂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向日葵的花型和色彩。过这样的方式,将美术作品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发现身边的美,将更多的生活元素融入美术欣赏中,这样才能打造沉浸式的美术体验课。
小学美术欣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研究,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找到自身价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