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不少山里娃带着梦想、期盼以及教育资助走进心仪的高等学府;凯里市新增的13个公办幼儿园也陆续迎来开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等待老师带领他们遨游知识的海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及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改革、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大投入,办学条件天翻地覆
走进锦屏县城关五小,可见校园干净整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室里书声琅琅。
城关五小的前身——潘寨小学,位于潘寨大公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附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占在校学生80%以上。随着生源增多,教学设施老化,学校出现了“大班额”问题。
锦屏县于2020年8月启动城关五小扩建工程。扩建完工后将新增学位540个、普通教室12个、多功能教室1个、大会议室1个、图书及预览室1个、办公室及其他功能室20个。
这是我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有效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缩影。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十年来,我州新增幼儿园1145所,全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2%。有小学659所,初中学校171所,特殊学校8所;全州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48%,较2012年全州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15.2个百分点。
有普通高中45所,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17所,较2012年增加4所。全州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2.87%,较2012年全州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27.91个百分点。
十年来,全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更加规范,建成省级优质学校1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3所、中职强基项目学校11所、省级职业教育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示范专业6个和省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个,职教学生更加出彩。
同时,我州不断深入推进凯里学院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以及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和黔东南理工职业学院设置的相关工作,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一项项改革、一个个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期待正在变成生动现实。
补短板,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暑假期间,党的十九大代表、镇远县江古镇中心小学副校长黄俊琼不停地忙碌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让把贵州山村孩子们的心里话装订成册,带到北京参会的黄俊琼激动不已,以更高的热情和责任感投入工作。她课前充分备课,课上认真讲解,课后及时总结,她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除了“教好书”外,黄俊琼更注重“育好人”。江古镇中心小学有300余名学生,她和同事既辅导孩子们学习,又照顾孩子们生活,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黄妈妈”。
从山高路远到交通便捷,从学生需要背米背菜上学到吃住在校……长期扎根乡村教育,黄俊琼亲眼见证了乡村基础教育优质发展,越来越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越来越多山里娃自信地放飞梦想。“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乡村教育一定会迈上新台阶。”
十八大以来,我州深入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三区教师支教专项计划”,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力度,积极选派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全州教师由2012年的4万人增加到2022年5.2万人,累计培训教师12.48万人次。
此外,全州16个县市761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杭州、佛山等东部地区565所优质学校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共有748名省内州外校长、教师参与支教工作,涌现出“时代楷模”陈立群、“蝴蝶妈妈”王玉等一批典型。
重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刚刚开学,丹寨县城关第二小学学生就走进田间地头,跟村民学习如何辨别辣椒的成熟度。而麻江县第一中学的学子则开始报名参加苗族武术兴趣课。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州在830所义务教育学校分类分级实施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以劳动教育和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形式赋能,让“双减”政策在基层学校落地落实。
不仅如此,十年间,我州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规划好一批特色品牌。以“立德树人提升育人质量”为主线,指导做好三年规划,明确质量目标。在项目学校培育2~3个优质特色学科,改进1个以上薄弱学科,构建多样化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创建一批乡村优质特色学校,建设一批民族地区优质品牌学校,培育一批优秀学科教学团队,力争民族地区学生成绩、技能特长、综合素质获得良好发展。
——组建好一支专家团队。成立黔东南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指导委员会,由陈立群领衔的155名专家团队围绕团队建设、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品牌建设方面,在抓好课堂改革、质量管理、文化育人、学习体验、专业服务等关键环节上作指导,帮助理清学校特色办学思路,提升办学水平。
——谋划好一批重点项目。成立黔东南州教育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黔东南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项目领导小组,加强项目谋划,获批9个县(市)纳入全省项目,共获得3216万元资金支持,项目数和资金数获得量均位列各市(州)第一。
一支粉笔,撑尽无数希望。呢喃燕语,化作知识力量。
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让人民满意、让学生出彩的教育答卷正在苗乡侗寨的大地上奋力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