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9月10日

三十五年“信”守家乡的“邮差天使”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玲 通讯员 陆琇 杨晓海

在黔东南的锦屏、黎平、剑河三县交界的青山界地区,有一位乡邮投递员,35年奔走在方圆百里的山间小路上,行程26万多公里、穿破240多双鞋子、送达140多万件邮件……被群众称为“乡邮路上的天使”,他就是中国邮政集团锦屏县分公司乡邮投递员张林昌。

“信,是居住在大山里人们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特别是这些小孩子们,更是需要了解到外面的世界。”1964年出生于河口乡培尾村的张林昌,深知“信”对世居大山深处人们的重要性。

1987年,23岁的张林昌从部队退伍后,了解到锦屏县河口片邮路没有人愿意走,在锦屏县邮政局正愁招不到乡邮投递员时,他主动提出要走这条穿行在5个乡镇23个村,路线长达90公里,服务面积200平方公里的邮路。而这些村寨要么在崇山峻岭,要么在河边,行走起来,跋山涉水十分艰难,一个来回得花整整4天时间。

就这样,一根长扁担、两个大邮袋,张林昌一干就是35年。

“这个地方的温差特别大,所以我一年四季基本上只能穿水胶鞋和解放鞋。”记者看到,正在送邮件的张林昌皮肤黝黑发亮,除了不变的初心外,还有那永不变的水胶鞋和解放鞋。

乡邮路上一人负重独行,不避雨雪风霜,不顾炎炎烈日,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这不仅是对体力和血肉身躯的挑战,更是意志、精神的考验和磨练。

在张林昌的记忆中,这条邮路最难走的就是从苗吼寨到宰格寨,因为要翻过一座叫“背细坡”的大山。背细坡海拔1000多米,3000多级台阶,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九十九拐”,走几级就要拐个弯,让人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每迈上一步,脚不用力,身子就会向后倒退。夏天路边的草长得比人还高,人在“草丛”中穿行,不时有蛇、野猪出没;冬天大雪封山,整月不化,上一班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下一班已凝结成冰,清晰可见。即便遇上好天气,挑着邮件爬上山顶最快也要两个多小时。由于山高路陡,张林昌常常在九十九拐上摔跤,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1998年冬天,连续几天的大雪使得路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张林昌挑着邮包小心翼翼、一步一滑地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着。挑着邮件在冰地里行走,上坡容易下坡难。在下启蒙镇甘塘村干田坝一个山坡时,突然脚下一滑,他本能地把邮包扔到路上,自己却摔到了路坎下的一条两米多深的水沟里,全身浸进了冰冷刺骨的冷水中。他急忙把头探出水面,两只手不停地抓腾。经过几次挣扎,呛了几口冰水后的张林昌才奋力爬到路上。钻心的寒冷使他的大脑一片空白,只知道挑起邮包拼命往前跑,走到3公里外韶霭村岳父家,才赶紧换衣服。喝了一碗热水,围着柴火烤了一会儿。那次的经历让张林昌才感到后怕:如果从水沟里爬不上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张林昌一次次在送“信”路上“死里逃生”。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林昌用心记下了每家每户的情况。群众出行不便和有需求的时候,哪怕肩上的邮包再重,他也要把群众嘱托的物品带去。每次路过孤寡老人房屋的时候,他都要进去看看有什么困难,尽力帮忙解决。据统计,自张林昌担任乡邮投递员以来,他义务配送各种物资达5500余件次,帮助村邻、学校师生不计其数。

2008年,在《贵州都市报》承办的“感动贵州”人物评选中,张林昌成功入选并获得奖品一部手机。2010年,张林昌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他第一时间用奖金买了一辆摩托车送邮件,有了手机和摩托车,加上乡里交通条件的逐渐完善,乡邮的投递效率越来越高,群众接收邮件的时间也越来越快了。

35年的漫漫乡邮路,张林昌服务大山群众的脚步从来都是风雨无阻。他先后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十大杰出农民工”“全国劳动模范”“贵州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被表彰为“第四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并入选“贵州好人榜”和“中国好人榜”。

今年58岁的张林昌说,“现在群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但只要群众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继续前行。”

--> 2022-09-10 1 1 黔东南日报 c197796.html 1 三十五年“信”守家乡的“邮差天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