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9月13日

40年,一位乡村教师“爱”的坚守

○ 通讯员 潘胜天

教师节前夕,黄平县旧州镇平西坝小学简陋的图书室里,学生们围着59岁的龙治光老师朗诵古诗,虽然用教室改成的图书室有些简陋,但仍感受到师生间温馨有“爱”。

村里唯一的“文化人”

龙治光,1962年11月出生在黄平县旧州镇小村村,那里山高壑深,四面环山,没有公路,到镇上去要翻山越岭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为解决小孩的读书问题,村里筹办了小学,由当时下乡的“知青”承担教学,龙治光自然成了这所学校的学生。

完成小学学业后,孩子就无书可读了,大多参加父母务农。龙治光在父亲的支持下,先到十多公里远的邻村初中借读。一年后邻村的初中停办,喜欢读书的龙治光悄悄到旧州一小附设初中部窗外偷偷旁听。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其行为感动了上课的老师,通过校长测试成绩尚可,于是破例同意他跟班学习。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龙治光发奋学习,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全县统一高中升学考试中,成绩优异的他被旧州中学录取,成为村里第一个高中生,被村民尊称为“文化人”。

山村小校的“守护人”

1982年,龙治光高中毕业,下乡“知青”政策性返城,小村好不容易才办起来的小学面临着搁浅,深知无学可上痛苦的龙治光,在村民们的期盼中毅然挑起了为村里孩子上课的担子,履行民办老师的责任,拿着每月19.17元的工资,一干就是很多年。

随着结婚生子,家庭支出剧增,生活负担沉重,打工经济冲击,龙治光多少次想撂下小学教学担子,但每次看着孩子们求知的目光,他始终下不了决心,徘徊在走与留的边际,最后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决定留下来为村里孩子奉献青春,用“爱”守护山村小学。

1985年,村里的小学老师增加到了4人,学生人数发展到70多人。但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亟待提高。没有学过汉语拼音的龙治光,语文教学中发音不准确成为了教学的梗阻。针对这种情况,当年旧州镇教育辅导站派遣龙治光到县城参加提升学历教育,由于小村小学师资不足,龙治光只能参加函授,学生上课时间他照常教学,而假期人家休息他则赶到县城参加学历进修。辛苦两年后,1987年龙治光顺利完成函授教育,获得了“中师”文凭,也攻克了汉语拼音关。

1997年,通过层层筛选,龙治光从民办老师招录为正式的公办老师,并担任学校负责人,同年光荣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坚定了他坚守乡村教育的信心。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惠民政策不断深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小村修了水泥公路,通了农村客运,打开了山门,从村里坐车十几分钟就到镇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盼也更高了,纷纷将小孩转学到教育资源好的镇上小校,学生逐渐减少,2012年小村小学被迫停办,龙治光老师调入平西坝小学。

乡村学校的“时尚人”

调入平西坝小学后,龙治光仍然坚持学习,从没有接触过电脑到很快适应多媒体教学,从一年级跟班教学到六年级毕业班的把关教师,光荣送走了两届小学毕业生。现在,不论汉语拼音教学还是电脑备课,他与年轻教师都不相上下,成为乡村学校的“时尚人”,深受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平西坝小学是旧州镇的完全村级小学,龙治光是这里年龄最长的老师,从担任民办老师算起,今年整整40年教龄。临近退休的龙治光老师,这学期还担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并兼任学校图书室管理员。在做好教学的同时,他经常把好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40年的辛勤耕耘,龙治光老师的教过的很多学生都已经走出大山,而他仍然躬耕于乡村教学而不辍。

--> 2022-09-13 1 1 黔东南日报 c197881.html 1 40年,一位乡村教师“爱”的坚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