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杨孟菊 图/姚宁
三门塘座落在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距离县城40公里,尽管我是天柱县人,但由于以前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许多年来我竟然不知道有这个地方。第一次听说三门塘,还是大约十年前从电视上看到一个穿着紫色裙子的美少女,站在木排上唱着三门塘的歌顺江而下,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深深吸引了我,从此,三门塘就印在了我心中。但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去一睹芳容,于是,三门塘,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我终于有机会来到三门塘是我买车以后,路况比以前也大有好转,于是我驾着车,带着家人,满怀希望奔向三门塘。来到目的地,一下车,就被堤岸上的杨柳依依,虫鸣鸟欢吸引住了,情不自禁踏上堤岸,边走边欣赏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原祠”,但由于知之甚少,也只是看了下表面,觉得除了古老以外,再无其他。继续向前走,一栋哥特式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我知道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三门塘精髓——刘氏宗祠了。在来之前,我听说一个关于这个宗族来源的故事,说是南宋晚期,刘氏祖先在朝中为官,由于得罪了当时权相贾似道,怕被灭族,所以举族连夜迁徙,迁到了这个贾似道做梦也想不到的“荒蛮之地”,从而保住了整个家族,也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甚至曾使这里一度空前繁荣。我抬头仔细端详着此宏大的建筑物,只见正门上方,横塑“刘氏宗祠”,竖刻“昭勇将军”八个大字,再上方,两边各镶嵌一个貌似我们小时候放在床头的闹钟;门上镌刻一联:
白水高名千秋尚在,香山重望万古犹存。
正门墙柱上方,有一系列的拉丁字母,不知暗藏什么玄机,至今无人破解,也使得此祠更加神秘莫测,令人神往!周围刻有各种花草鸟兽,五彩缤纷,璀璨夺目,令人眼花缭乱……
参观了刘氏宗祠后,我们沿河堤绕了一圈,进入寨内,看到一个四合院里有个用来采光的四四方方的天井,天井下方,对应的是一口水井,供住在这个院子里的三户人家饮用水需要,我不禁感慨万千,这得多团结,多有包容心,才能长期共处几代人,我唯有作诗一首,来表达敬佩之情:
观三门塘天井
四四方方一片天,
三家共院睦相连。
回眸顾盼同甘井,
礼义仁德奉最先。
出得寨子,看家人还沉迷于拍照观景,我又独自沿河堤走一圈,看竹筏漂移,小舟轻过,不觉思绪良多,诗情画意涌上心头,一曲《天净沙·三门塘》脱口而出:
青山碧水老宅,深巷古井苍苔,小道故楼旧寨,游人话彩,独行者在徘徊。
后来,我又带不同的朋友或家人来过几次,但每次来由于没有解说员,情况几乎差不多,都只是看看表面就回去了。
而让我比较全面了解三门塘的是我们五县一州诗协采风活动。为了助推天柱旅发大会召开,我们天柱诗协主持举办了此次活动。当我们到达三门塘时,热情好客的潘书记接待了我们并当起了解说员,走到“太原祠”前,他指着“祠堂”上方说,你们看那上面种着什么菜,我们定睛一看,那上面 雕刻有好几株白菜,他接着说,“白菜,有青有白,象征着这是清白之家;而高高地种在上面,即高种,取‘高中’之意” ,真是寓意深远……
再往上,走过石路石栏,来到“歪门邪道”,即路是“倾斜”的,门是歪的,这种设计能起到很好的防盗作用。特别是歪门,而且是厚重的包铁门,盗贼来到,势必用重力撞开,但面对“歪门斜道”,根本没有着力点,发不起力。墙上一个小孔,里宽外窄,供里面的人探测外人情况使用,而且此设计还能起到防火作用,如果外面强人放火,里面砖石一堵,烟火无法进入。
古人的聪明才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再往右走,看到王天培军需官王泽寰的故居外墙上,墙转弯的尖锐凸起部分几乎被磨平,说是防止伤害过往行人。多么人性化的行为——我脑海中不由自主闪出一行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墙上一块砖还刻有修建人的名字,说明当时诚信是深入人心的,才有这房屋建造的终身负责制。
我们随着潘书记又转到了“刘氏宗祠”前,听了潘书记的介绍,才知道其来历并非与贾似道有关。而是先祖刘旺由于作战勇敢,军功卓著,永乐九年,诰封昭勇将军。后调锦屏铜鼓卫平蛮并逝于铜鼓,子孙世袭其位。清道光年间,移居三门塘,光绪初年,重修刘氏宗祠,起初规模较小,后来三门塘由于木材等原因,逐渐成为繁华重镇,于是于民国二十二年,扩修宗祠,历时两年告竣。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融东西方文明于一体,汇哥特式建筑于一炉”,气势雄伟,结构新颖的——“刘氏宗祠”。
我还以为通过这次采风活动,对三门塘应该是了解得差不多了。但随着又一次采风活动——天柱县作家协会采风活动,再次来到三门塘,使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和认知。这次作导游的是我们吴作家,因他是三门塘当地人,解说员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他身上了,他讲的大部分跟潘书记讲的差不多。但他带我们去看了一个新的地方,以前木商印在壁上的“斧印”。这“斧印”相当于各个木商行的印章或商标,因外地木商不能直接进入茅坪等地采购木材,必须通过三门塘木行等代其采购,所以三门塘成了各省木商云集之地。当外地木商来到三门塘木行外,使劲一敲,木行里面的人就知道有客人来了即生意来了,立马出来迎接,由此看来,此印章有“报信”之用。还有一个用处,每家木商在自己购买好的木材上戳上商号印记——“斧印”,当在运输过程中遇到风浪袭击,木材散乱,被百姓收捡,还可根据此“斧印”找到木材后,花极小的代价从百姓手中买回。我隐隐感到,诚信,又是诚信发挥了作用!
看了“斧印”后,吴作家又带我们看了“妇女井”,领略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信心的重拾!最后看了碑林,石碑上记载着各种捐款,义渡,义田,义学等等事迹。越听他讲解,越发现自己对三门塘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远没有穷尽,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索……
边走边思考着,脑子里放着电影,当年喧嚣繁华的画面浮现眼前,仿佛看到了络绎不绝的木商,穿行在各种小贩的摊位前,消失在嘈杂的买卖声中,来到木行前,拿出印章一敲,里面的人立马出来笑脸相迎,生意谈成,或游逛于大街小巷,发现新的商机,或组成木排立马成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此时,我只想用一首诗表达我现在的心情,也作为此行的结束语:
三门塘
古迹人文尽刻修,
永存后世技风流。
往来墨客华章颂,
出入贤民锦绣求。
祠韵威名扬四海,
木商美誉过三州。
碧波荡漾竹筏渡,
下界神仙也忘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