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9月13日

丹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图为丹寨县龙泉镇高要村稻田鸟瞰图

本报讯 (通讯员 张燕) 初秋时节,稻叶由绿转黄,稻穗饱满。在丹寨县扬武镇长青大坝,田园里黄绿相间、色彩斑斓,与错落有致的村庄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构成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立体画卷。

“我家今年种了12亩水稻,是大户哩,现在好了,插秧、防虫害全部是机械化!”长青社区居民张有付一边观察稻田蓄水,一边与笔者分享他丰收在望的喜悦,“我家几口人全靠土地生活,一定要把它种好。”

张有付年近六十,常年种地,让他的皮肤早已晒成古铜色,背也有些佝偻了,但是老张不服输,更不服老,干起农活来,一点也不比年轻人逊色。

2021年,丹寨县扬武镇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许多像张有付一样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省了不少心。高标准农田的实施,将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排洪沟、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让昔日的零碎地重新“活起来”。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近年来,丹寨县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粮田”变“良田”,为粮食稳产增产和粮食安全大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为粮之本,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保卫好良田沃土,是实现丰收的基础。

眼下,正是水稻灌浆的关键期,加上高温少雨,丹寨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7个指导组深入各乡镇指导粮食生产。

“我们村是典型的农业村,此前不少田间的沟渠由于常年使用,部分出现排灌不畅的问题,给村民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不便。”兴仁镇甲脚村党支部书记王世斌表示,因为高标准农田项目落地,今年700多亩农田,沟渠有水源保障,持续高温对农田丝毫没有影响。

加强耕地利用配套设施基础建设,是强壮耕地的“根”,而促进社会各界齐抓共管保护好耕地,则是守护耕地的“本”。

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丹寨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及时移交给受益的村(组),明确管护主体,重点做好杂草清除、沟渠清淤、道路修整及设施设备检查维修、水利设施运行等管护工作,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良田配良策,建好更护好。全县明确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按照“建管并重”明确工程管护主体,制定工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了政府监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和专业管护人员等实施的管护体系。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让良田发挥长久效益。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相较于基本农田又有哪些优势?

与一般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具有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优势和特点。

丹寨,以山地丘陵居多的地貌,土地分散零碎,使得适合耕种的土地有限,500亩以上的坝区仅有6个,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坝区优质耕地更显重要。

“蚂蚱一跳三块地,草帽一扔不见地。”耕种方式粗放、农业产出效益低、农村劳动力短缺,曾经是困扰丹寨县迈向农业生产现代化的一大难题。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扬武镇五一村将以往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的“巴掌田”“鸡窝地”变身宜机宜耕、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整片田”,既提高灌溉保证率、机械化作业水平,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没有灌溉设施的时候,水稻常规亩产在425公斤左右,要是遇到洪涝旱灾灾害,会减产到250公斤到350公斤。”丹寨县农业农村局农推站负责人告诉笔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旱能浇、涝能排,亩产能提高到500多公斤。

截至8月底,丹寨县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资金2618万元,已建设高标准农田近2万亩,项目覆盖43个村。2022年,全县粮食产量预计5.06万吨。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下一步,县农业农村局将继续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一线指导农户,把各项丰产措施落到实处,助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同时组织农机服务队下到收割一线,帮助群众抢收,确保颗粒归仓。”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09-13 1 1 黔东南日报 c197891.html 1 丹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群众增产增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