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洪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3年首次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5年年底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回答了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工作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明确了做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指明了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工作方向。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市工作,2010年确定了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先后在2011年、2014年、2016年、2020年、2021年召开重要会议部署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城镇化政策措施。可以说,从中央到省对城镇化和城市工作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5月视察贵州时指出,“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发展黔中城市带和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带动力较强的新型城镇,这是符合贵州省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动”;2015年6月考察贵州时,要求贵州要“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2021年春节前夕视察贵州时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这些重要指示,为包括黔东南在内的贵州城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全省城镇建设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黔东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定不移走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全州形成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向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城镇化推进步伐大换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
从历史上来看,1956年建州至1978年,黔东南城镇化建设基本处于停滞发展阶段,全州城镇化率由5.31%发展到1978年的7.62%,年均增长仅0.1个百分点,城乡人口流动处于停滞状态,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城镇化水平基本停滞不前。1978年至2000年,黔东南城镇化建设进入平缓增长阶段,全州城镇化率由7.62%提高到2000年的16.35%,年均增长0.4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速度较慢。2000年至2010年,黔东南城镇化建设得到稳步提升,全州城镇化率从16.35%提高到26.02%,年均增长提高到近1个百分点。“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全州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黔东南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州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28.2%提高到2021年的46.8%,年均增长1.9个百分点,比上个10年加快近一倍;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常住人口从2011年的97.57万增加到2021年的175.05万、增加了77.48万,进一步缩小了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州城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
规划建设水平大提升,一幅幅城镇画卷正在苗侗大地徐徐舒展
科学谋划好城市布局,对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十年来,黔东南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城镇建设,积极构建多向开放协调的城镇化空间新格局。在规划布局上,立足山地民族特色,坚持将凯里市发展建设作为引领州域发展的主核心,将镇远、黎洛两个都市区作为州域发展新的增长极来培育,依托交通通道,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着力建设北部沿沪昆高速通道的凯(里)麻(江)—台江—剑河—三穗—岑巩、南部沿贵广高速通道的凯里—榕江—黎洛及东部沿湘黔边界高速通道的天柱—锦屏—黎洛三条城镇发展轴,带动城镇集群发展,并以西部、东北、东南三个次区域分区整合发展为突破,全面统筹发展州域的城镇空间,推动凯里市首位度明显提升,黔东片区、南部片区城镇建设提质提速,一批特色小城镇及中心村加快规划建设,“一核两极三轴三区”城镇化布局正加快形成。在城镇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科学布局城镇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完善城区、景区、园区三大形态,用好山水、田园、乡村三大资源,加强小城镇的公共绿色建筑、公园广场、道路景观绿化、河道景观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环境。十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黔东南涌现了镇远、雷山、施秉、剑河、锦屏等一批美不胜收的县城,西江、肇兴、下司、万达、华润、旧州等一批各具其美的特色小镇,凯里市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7个、国家卫生乡镇53个,全州有13个示范小城镇列入全国重点镇、21个小城镇入选“省级100个示范小城镇”,雷山西江、黎平肇兴入选全国特色小城镇,黎平肇兴、黄平旧州入选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基本构建了山水城市、特色小镇、绿色乡镇、美丽乡村、和谐小区协同发展的格局,一幅幅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城镇规划蓝图正在苗乡侗寨徐徐舒展开来。
公共服务功能大改善,城镇已成为人民群众乐居乐业的首选地
城镇功能是否完善、配套设施是否齐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十年来,黔东南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推动城镇化与改善民生福祉紧密结合,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建设,千方百计补齐城镇短板弱项,着力提升城镇的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发展品质,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努力把城镇打造成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舒适感、幸福感。2012年以来,我州城市综合体建设从无到有,凯里国贸购物中心、云谷田园、万达小镇、华润小镇等城市综合体项目相继落成,凯(里)雷(山)高速、凯(里)都(匀)大道等城市快速通道建成投用,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1万多户,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城市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取得突破,三穗和南部片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成投运,增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同时,全州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在校(园)生人数分别由2012年的10.19万人、56.03万人、12.56万人、1.8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6.87万人、58.2万人、18.36万人、3.75万人,医疗实际开放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生人数、公共卫生人员较2012年分别增长90.06%、128.76%、743%、77.28%,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此外,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州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从2012年的12.64%、20.75%、5.8平方米增加至2021年的36.23%、38.72%、13.11平方米,城镇人均道路面积、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2012年的7.15平方米、30.9平方米提高到2021年的14.2平方米、36.2平方米,县城以上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城镇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从2012年的86%、61.8%、25.2%、12%提升至2021年的100%、74%、92%、90%,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建设初显成效,锦绣黔东南的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日新月异。
经济拉动能力大大增强,新型城镇化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城镇化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点,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十年来,黔东南始终坚持产城互动、以城聚产、以产兴城,把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捆绑起来抓,坚持“四化”同步推进,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乡镇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层级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一批产业园、城市综合体等在城镇落地生根,吸纳大量农业人口就业,引导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镇提速、扩容、增效,城镇建设对接二三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目前,全州建成10个省级开发区(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4个工业园区、62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区、1个5A级旅游景区和15个4A级旅游景区,各类市场主体35万户,全州城镇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了80%左右,城镇带动就业的能力从2012年的4.5万人提高到2021年的6.3万人,城镇创造了全州近一半的就业岗位,促进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88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3.74万元。特别是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推动约40万的农村群众搬迁进城,用城镇化发展思路解决了贫困难题。黔东南十年来的城镇化,既带动了资源要素和城镇布局优化,又带动了产业升级和就业扩大,城镇经济已成为黔东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治理管理效能大提升,人民群众的城镇生活更安全更舒心
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分建设,七分治理。加强城镇化精细化治理,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治理服务,是城镇工作的重头戏。十年来,黔东南始终坚持把提高城镇治理能力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理念贯穿到城镇治理各方面,着力推动城镇治理现代化、法治化、人性化。在城镇治理现代化方面,黔东南着力推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镇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布建完善智能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停车场、“综治中心+雪亮工程”、电子围栏、物联网、WIFI热点等智能化信息采集渠道,建成了实现时时监控、快速调度、快速出警的州公安网络监控平台(指挥中心)、州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一总两分平台”、行政执法监督“凯里法治云”平台、综治中心信息调度平台、电子政务云等城镇治理大数据平台,为方便群众生活、提升公共服务增添了新动力。在城镇治理法治化方面,黔东南坚持把法治化理念体现到城市治理各领域和全过程,修订完善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城镇建设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制定印发《黔东南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黔东南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着力健全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信访救助等制度,积极为城镇治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切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城镇治理人性化方面,黔东南积极探索“1129”诉源治理、“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综治中心网格化等治理经验和模式,建立健全公共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的执法体制改革等治理制度机制,积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平安黔东南、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国文明城市等治理示范创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禁毒大扫除”、打击新型犯罪等专项行动,不断完善供水、供电、供气和交通救援线路等城镇生命线系统,创新推出“城市管理体验日”等活动,着力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实现了有温度的城镇治理。目前,黔东南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实现“双降”,刑事案件发案数和信访数量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从2012年的94.22%、93.03%提高到了2021年的99.48%、98.32%,排到了贵州省前列,推动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这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符合黔东南发展实际的,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大力推进。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只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上来,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瞄准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黔东南必将把城镇建设得更加显山露水、更加风情浓郁、更加美不胜收,不断开创锦绣黔东南的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新局面。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