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泽雅 姚进忠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黎平县龙形街道把稳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举措,探索创新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化运作模式。自2019年引入黎平县和兴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入驻以来,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致力于提供县内灵活就业和省外劳务输出为主要服务内容,为就业困难群众搭建就业平台,将用工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对接、依法维权等服务落实到村(社区)、精准到人,着力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不对称、介绍不精准、就业不稳定、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帮助贫困劳动力从“不愿干”“不会干”“不能干”到“愿干”“会干”“能干”的转变,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彰显。
一、做法与实践
1.将公司建到村里去。一是公司搭台,延伸服务触角。建立“公司+政府就业服务中心+社区‘两委’人员+(村)社区网格长+劳动力”模式,建立村(社区)就业服务微信群,推荐就业信息。同时,建立9个易搬社区就业服务站,安排公司人员入驻社区,开展就业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在县内已建立17个就业服务微信联系群,涉及9个乡镇(街道),群内劳动力4000余人。二是阵地建设,强化规范运营。按照“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备、有管理制度、有工作人员、有规范运营”的“五有”标准建设和管理。按照“建成一个就业困难劳动力数据库、签订一份劳务合作框架协议、开具一份劳务输出派遣单、出具一份培训委托书、签订一份劳务合同、接收一份就业回执单、建立一套就业困难劳动力就业信息台账、组建一个就业人员微信群”的“八个一”运转模式组织开展工作。三是“送岗下村”,促进精推荐岗。公司积极与当地就业服务中心对接,开展“送岗下村”活动,开展“一对一”精准推送岗位信息。截至目前,开展“送岗下村”300余次,发放岗位推荐单近10余万份。
2.把服务做到线上来。一是建立线上荐岗平台。依托微信平台,建设线上就业服务小程序。开通视频号直播间、短视频等功能,为用工企业、求职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援企稳岗和就业创业服务,搭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平台。二是借助新媒体宣传招聘信息。定期召开招聘会,借助电视、抖音等新型媒介广泛宣传招聘岗位信息,扩大宣传范围。截至目前,开展招聘会11场,新型媒体线上宣传40余次,确保困难劳动力及时了解用工岗位需求。三是“一带十”口碑宣传模式。通过成功组织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挣钱的实际来进行口碑宣传。
3.把站点建到省外去。一是建立“六个清单”。借助村(社区)干部及网格长力量,对县内有就业需求劳动力信息进行摸排统计。建立劳动力实名清单、困难劳动力实名清单、困难劳动力就业人员清单、失业人员清单、有意愿外出务工人员清单、返乡回流人员实名清单“六个清单”,为县内有就业需求的困难劳动力制定帮扶计划,精准服务,帮扶其有序返岗、实现就业。二是成立东西部劳务协作服务站。以佛山禅城区东西部协作劳务服务站为中心站,建立禅城区、东莞、深圳、广州、杭州、温岭、贵阳7个东西部劳务协助服务站,按照“有劳就有岗、人岗相适应”的原则,通过服务站点联络员多方征集和岗位开发相结合,跟踪服务,动态管理,随时掌握省外劳动就业及用工单位用工需求情况。配套建立外出务工人员暖心屋,为在外务工人员提供维权、培训、转岗等服务。目前,共征集就业岗位6万余个,累计发送岗位信息20万余条,确保每名求职劳动力至少获得2条以上有针对性的就业岗位信息。三是搭建驻地就业后期管理服务平台。采取组织包车和车费报销等“点对点”方式输出困难劳动力。目前已经累计劳务输出就业2158人。同时,搭建驻地就业后期服务管理平台,帮助贫困劳动力解决劳资纠纷、工伤理赔、咨询扶贫政策、劳务信息、劳动维权等问题,有效解除困难劳动力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驻外劳务服务工作站为6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工伤赔付、劳动仲裁等维权服务,帮助3人追回工伤补助4万余元。
4.把培训做到岗前来。一是开展定岗培训。依托县级劳务技能培训中心,整合县人社、农业、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通过收集受训对象信息,为受训者提供定岗培训。二是开展技能实训。按照“一个平台组织、多种形式办班”的思路,将县内2000余名困难劳动力作为受训对象,精准对接用工就业需求、方向,将培训类型细分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餐饮烹饪、电子手工、家政服务、建筑工等门类。困难劳动力根据用工需求和就业意愿,选择相应参训班次和培训专业,使每个困难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劳动技能,提高就业增收本领,增强内生动力。目前,公司开展各类培训覆盖2876人,有2589人经过培训实现就业。三是开展创业施训。针对不同劳动力状况和岗位需求,采取个性化措施创业施训、精准就业。如根据个性化需求,开展养蜂培训,培训出来的人,围绕养蜂开展创业,推出蜂蜜产品。公司除了帮助培训专业养蜂人员外,还帮助收购生产出来的蜂蜜产品,并在省外劳务协作服务站点推广销售,助推黔货出山。
二、主要成效
1.巩固脱贫显成效。在巩固脱贫成果、有效防范返贫风险促增收中,组织劳务输出2000余人,人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县内灵活就业安置6000余人。
2.精准对接解难题。东西部劳务协作服务站点推行实名制就业服务,通过建立健全数据信息和帮扶台账,线上线下全程跟踪服务,打通了就业服务到人的“最后一公里”,既解决了传统就业帮扶“底数不清、信息不全、措施不精准”等问题,又减少了自发式务工“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收入不稳定、权益没保障”等矛盾。
3.精准帮扶促就业。通过推送岗位信息、岗前培训、跟踪服务、“点对点”劳务输出、开发就业岗位等举措,精准服务困难劳动力,帮扶其有序返岗、实现再就业。截至8月底,受疫情影响有就业需求的困难劳动力外出务工2000余人实现再就业,月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
三、思考与启示
“就业一人,巩固一户”,劳务就业对巩固增收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黎平县劳务扶贫模式是紧贴市场、紧贴实际走出的一条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有效防范返贫风险促增收、加快乡村振兴进程的一条新路子,对转移就业带来了启示:
1.完善组织体系是稳就业的重要前提。坚持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构建“政府+公司+服务站点+劳动力”组织体系,有组织地做好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抓好已外出务工困难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稳定岗位和收入增长。通过县级成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乡镇街道成立就业服务中心,村(社区)成立服务站,把未就业困难劳动力组织起来、培训起来、输送出去,统筹管理服务好外出务工群众。切实把组织体系深入到务工群众内部,把服务保障送到务工群众身边。
2.多样化培训赋能是稳就业的有效举措。整合全县培训资金和资源,精准对接劳动力市场,根据“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劳动力流动到哪里,培训延伸到哪里”,使培训与劳务输出紧密结合在一起,定制化开展定岗培训、技能实训、创业培训等,让每一名转移就业的困难劳动力都能掌握一门安身立命的本领,凭借过硬的技术抢占用工市场,提高了输出稳固率和收入水平。
3.搭建跟踪服务平台是稳就业的重要保障。通过提供“点对点”输出困难劳动力,建立用工密集区的劳务协作联络站点,提供驻地就业后期管理服务,健全外出务工人员失业保险救助和再就业机制等一系列举措,为外出务工人员失业后实现再就业提供有效保障。抢抓东西部对口帮扶机遇,争取输入地党委政府对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关心关爱和政策支持。同时,加强司法维权机制建设,让司法在困难劳动力维权中发挥更好的保护作用,保障外出务工群体的合法权益,推动转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周泽雅,黎平县龙形街道 姚进忠,黎平县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