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玉婷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难度最大、投入最多的专项扶贫工程。“十三五”时期,我州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指挥和党中央号令,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以县城集中安置为主,累计投入资金235亿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59个、安置点89个、住房7.59万套,使30.8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 16万人)搬出大山、搬进城市,彻底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斩断了穷根,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2020年以来,为帮助搬迁群众加快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我州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从重搬迁转向重后扶,不断深化“五个体系”建设,推动搬迁群众融入新社区、适应新生活,进一步巩固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有效增强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搬迁群众普遍感慨:“易地扶贫搬迁真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走上了致富路,衷心感谢党中央,衷心感谢总书记。”
公共服务更完善 搬迁群众生活既便捷又舒心
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群众全面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近年来,我州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在59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配套新建(改扩建)79所教育项目,总投资达20.2亿元,新增学位5.4万个,充分满足了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需求。2021年以来,搬迁群众子女考取大学3383人,其中本科1610人,“211”、“985”等重点高校137人。搬迁后教育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彻底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下了坚实基础。配套新建医疗卫生项目65个,79家医疗机构进驻开展服务,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搬迁群众彻底摆脱了搬迁前“生病靠抗”的困境。成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72个,利用周边资源覆盖8个,选派社区干部368人,社会化聘用2609人;开设便民利民超市或便利店85个,养老服务中心、儿童娱乐中心、文明实践中心等实现全覆盖;开通公交线路50余条,各社区出门就能坐上公交车。如今,安置点内道路通达、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通信实现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搬迁群众出门就能上学、就医、坐车、购物、办事、娱乐,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结婚难等突出困难得到全面解决,广大搬迁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发自内心地感恩党和政府。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培训就业更聚焦 搬迁群众发家致富有奔头
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我州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的要求,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多渠道推荐就业,就近发展产业等方式,确保搬迁有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人以上实现稳定就业。在技能培训方面,定期开展培训需求摸排,精准建立培训需求台账,州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通力协作,积极与企业、学校、协会等机构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或技能。2020年以来,我州累计开展就业服务36.71万人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6.8万人次。在产业发展方面,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的培育发展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之中,统筹黔粤东西部协作、各级财政和金融信贷资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帮扶产业,着力补齐安置区产业发展短板,切实增强安置区自我发展能力,带动群众就业增收。2020年以来,黔东南获得中央财政专项扶贫戴帽资金61405万元,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178个,建成帮扶车间(工厂)和产业基地191个,创造就业岗位2.3万个。在就业扶持方面,通过劳务输出就业一批、扶贫车间就业一批、返乡创业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等方式,多渠道帮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截至今年8月底,我州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家庭6.85万户16.55万人,已就业6.85万户15.50万人,劳动力就业率达93.67%,户均就业达2.3人,全面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有效激发了搬迁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2021年,我州搬迁群众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12715元,高于全州脱贫人口平均水平,搬迁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文化服务更贴心 搬迁群众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社区文化建设是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州全面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文化综合服务设施,积极搭建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平台,引导搬迁群众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丰富搬迁群众业佘生活、提高文明素质中弘扬时代主旋律,促进人际和谐、增强社区凝聚力。在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已建成12个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项目和5个多功能运动场项目,目前正在新建12个综合性文化服务示范点项目和5个多功能运动场项目,建有乡愁馆42个,安置区公共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在文化活动队伍建设方面,59个安置社区建有文化志愿队伍81支,组建健身团队120个、电影放映队53个、芦笙表演等文艺队伍66支。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以感恩教育和市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累计组织社区演出304场次,评选文明家庭1586户、勤劳致富模范352户、身边好人274人。如今,搬迁群众普遍成为文明有礼的新兴城市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显著增强。
社区治理更精准 搬迁群众安居又舒心
社区是搬迁群众的基本生活单元。为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更精准,我州重点聚焦机构设置科学化、社区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四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住得安心、住得放心。2020年以来,我州根据管理服务的搬迁人数,在安置区科学成立街道办事处11个,设立社区居委会64个、居(村)民小组742个,各安置点社区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群团组织、社区治理力量实现全覆盖。新设立的64个社区选举产生371名居民委员会成员,全部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各社区居民委员会还下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科教文体、社会福利、妇女和儿童工作、环境和物业管理等531个下属委员会,成立群团组织220个,配备小组长、网格长、楼栋长1948名,社区管理精准有效。在日常管理服务中,创新实施一月一次“户见”、一周一次重点人群“敲门行动”,重点解决搬迁群众安全生产、培训就业、矛盾纠纷化解、兜底救助服务等问题,成为黔东南州移民工作的新名片,并在全省大力推广。
基层党建更夯实 搬迁群众齐心跟党走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街道社区的领导核心,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近年来,我州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健全组织、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目前,全州搬迁群众中有党员5007名,在安置区成立党(工)委15个、党总支28个、党支部137个,全面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安置地社区党组织已经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在安置点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搬迁群众由衷拥护党的领导,党在搬迁群众的威望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