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林果
张国丹,201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社交媒体对侗族文化进行宣传。2019年,她入围“最具人气乡村文化创作者”金稻穗奖;2020年,被评为抖音乡野风物主理人,并获黔东南州网红助农PK大赛第一名,同年登上芭莎杂志;2021年,获省首届全民抖音创作大赛二等奖。
“大家好,我是阿香,今天我们来到稻田里收鱼,这就是我们最正宗的稻田鱼。”
秋收时节,在短视频平台,侗族姑娘阿香身穿民族服饰在稻田里,熟练地展示捉鱼技巧,将丰收的喜悦传递给网友的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阿香本名张国丹,1990年出生于黎平县永从镇三龙侗寨,19岁时,考上大学学习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后在广州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然而隔山隔水,却隔不断张国丹心中那千丝万缕的乡愁,梦中时常萦绕着侗族大歌的优美旋律。每次返乡,她都要向酷爱侗歌的父亲张学成以及寨里的歌师们学唱侗歌。
侗族大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侗族聚居区的传统音乐,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有生以来,讲的第一句话是侗话,唱的第一首歌是侗歌。”在“侗歌窝”里长大的张国丹,耳濡目染,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着特殊的感情。
2015年冬天,张国丹收到了父亲意外离世的消息。回家奔丧时,她发现了父亲留下的大量珍贵侗族大歌影像,以及父亲手写的侗戏台本。
父亲对侗歌的热爱深深打动了张国丹,她看着本子中未完成的记录,看着录像里唱歌的老人相继离世,她决定放弃广州的工作,回乡学习侗族大歌、传承侗族文化。
此举遭到母亲的反对:“全家供你上大学,是想让你走出大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回来唱歌!”
“传承侗族文化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依托家乡优秀的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张国丹向母亲承诺。
此后,张国丹成了侗歌本子的续写者。
每天,她穿梭在各个村寨,去老歌师家里拍摄录制侗族大歌,并翻译、记录在本子中。哪里有侗歌表演她就去哪里拍摄,哪里有老歌师她就去哪里学习。随着对家乡文化的深入了解,张国丹慢慢地爱上了这份“工作”。
除了传播侗族大歌和侗族文化,张国丹还通过社交媒体将侗族人的日常展现给外界。
2017年,张国丹和朋友尝试拍短视频宣传侗族文化,2018年注册了短视频账号,在网络上发布短视频。她穿着民族服饰唱歌、做饭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粉丝。
2019年,她发布了一个“石臼里冲辣椒”的视频获得很高的关注。视频中的辣椒颜色鲜亮、卖相十足,粉丝纷纷留言询问,这辣椒卖吗?
这让张国丹萌生了在线上销售当地特产的想法。“我们这里的大米、香禾糯都很好,之前大家不了解,所以销路比较窄。”
于是,张国丹开始带着乡亲们通过直播,将当地农产品和刺绣品进行线上销售,很快订单纷至沓来。“我们邀请村民积极参与,直播销售额逐渐增加,有了经济效益,文化传播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2021年初,张国丹和伙伴合作成立贵州三牯科技有限公司,多角度展示侗族文化和侗家人的生活场景。如今,张国丹的抖音账号“村姑阿香”已收获113万粉丝、890万点赞。4年来,她直播带货超500万元。
2019年,她入围“最具人气乡村文化创作者”金稻穗奖;2020年,被评为抖音乡野风物主理人,并获黔东南州网红助农PK大赛第一名,同年登上芭莎杂志;2021年,获省首届全民抖音创作大赛二等奖。
孜孜以求,如今,张国丹歌本上的侗歌从当初的不足1000首,增加到如今的2800多首,她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弘扬侗族文化的队伍。同时,她还一直致力于少数民族特色乡村游的开发,承包了300亩果园,取名为“梦歌田园”。
“希望循着视频足迹来到当地的游客,能参与到捕‘稻花鱼’、采摘生态蔬果、唱侗族大歌等活动中。”在张国丹的构想中,“梦歌田园”不仅是一个农业基地,更是一个侗族文化体验园。
“传承侗族大歌对社会有价值、对自己有意义。如果说我的青春有闪光点,那一定是侗族大歌赋予我的”,张国丹自信地说:“现在,我们正筹划发展乡村旅游,希望能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农村有宽阔的舞台,可以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