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珺
宋其生,黔东南州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民族语电影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和苗语广播播音员,国家民族语二级翻译。2016年,被贵州省民宗委授予“贵州省民族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38年来,参加译制配音电影故事片有530余部,为近2000多个角色配音。
他38年扎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从初出茅庐到行家里手,以声传情、以声带人,前后参与译制了530余部少数民族语版本的电影,让边远山区的群众和老一辈人看电影,不再只看其画面而不懂其意,给他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也丰富了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他就是贵州省民族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黔东南州电影公司民族语电影译制导演、配音演员和苗语广播播音员宋其生。
38年来,他心怀热爱、不忘初心,从配音演员到黔东南州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见证了黔东南州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的发展,他带领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克服困难、不断进取,不仅在我州少数民族地区宣传思想、传播知识,让民族文化在苗乡侗寨生根结果,同时积极培养民族语配音,播音人才,为民族语言的传承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是将优秀的影视作品用传统纯朴的少数民族地方方言进行配音制作后,再奉献给少数民族群众的一种文化产品。
1984年,黔东南州招少数民族语电影配音演员。经过两万多名考生层层海选,宋其生如愿以偿入选,走上了民语电影译制道路。
“从小我就喜欢看电影,80年代在我国少数民族语地区能看上一场电影,那是一件奢望的事。即使好不容易看上一次电影,但是有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听不懂汉语,像看‘哑巴’电影一样在银幕下傻笑。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触动很大。”让乡亲们能看懂电影,通过电影看到更广阔世界,怀着这样的初心,宋其生一干就是38年。
黔东南州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于1981年7月1日成立。是全国少数民族语译制中心11家,其中之一。
1984年9月宋其生参加工作,38年来一直坚守在民族语电影翻译配音岗位上。我州民语电影译制工作从发展、到高潮、跌入低潮,又发展到今天的辉煌,宋其生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而且是中心译制工作的核心力量和领军人物。
“看苗语电影亲切。毛主席、周总理、老一辈革命家会用苗语唱‘国际歌’。朱总司令用苗语指挥千军万马打日本鬼子……”如今到村里遇到上年纪的人,都能兴高采烈地说起自己看过的苗语电影。
除了得到百姓的口碑,宋其生的译制作品《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取长补短》《男妇女主任》《一个都不能少》《中国合伙人》等,多次在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声音委员会组织的大赛中获奖。
宋其生参加译制配音的电影故事片有530余部,为上至国家领导人物,下至普通工人、农民和士兵等等,近2000多个角色配音,翻译的台词字数达200多万字,配音时间长达48000多分钟。
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在黔东南州16个县(市),以及周边的湖南等省少数民族地区放映了10万多场,观众达1500多万人次。
近年来,宋其生除了在民语译制中心担任配音导演和配音演员,还在凯里学院兼职为大学生上苗语文课。除此之外,他还教学生们“民族语翻译与播、配音技巧”等知识。目前,已有数十名学生在从事苗侗语电影配音、苗语新闻节目播音工作。
近四十年的岁月里,宋其生痴心不改,坚守在民族语电影译制配音阵地上,守正创新,不断为家乡的少数民族群众送去优秀的民族语作品,继续为民族语言传承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