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姜涛 杨再文) 州生态环境局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建引领和模范机关建设为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为抓手,全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政治属性,坚持生态惠民,推动党建与污染防治、督察整改、风险防控、行政审批等互融并进,不断增强全州人民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党建与生态环境保护同频共振、共同发力。
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党建工作与环境风险防控深度融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将党建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筑牢生态安全的工作优势,高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县级领导包案督访生态环境信访案件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持续跟踪问效。目前,召开11次党委会(党委专题会)传达学习中央、省、州安全生产重要文件、会议精神40件次,全面统筹生态安全“打非治违”工作,累计派出205组1189人次,对全州587家企业进行实地督导检查,排查隐患605条,整改完成596条,整改率达98.51%。
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党建工作与环保行政审批深度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持续优化惠企纾困帮扶措施,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纳入环评要素保障清单管理,开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采取“党支部同向联合、上下联动”模式,开展党员上门服务指导,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今年以来,派驻政务中心审批窗口1名党员荣获生态环境部“三线一单”工作表现突出个人,3名党员获得州政务中心“服务之星”“巾帼文明优秀示范岗”“优秀共产党员示范岗”称号,获赠企业感谢锦旗一面。目前,全州累计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37个;登记备案建设项目1117个;纳入环评要素保障清单的141个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已完成审批(备案)44个,调度全州重大项目“卡脖子”问题12批次,处理涉及环评审批问题421个,协调解决矛盾、问题33个,解决困难诉求57个,架起政企互动的“连心桥”。
突出专业特色,推动党建工作与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引领,着力破解“两张皮”问题,把党建成效转化为生态环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紧盯“蓝天、碧水、净土”目标,以主题党日、“喜迎党的二十大”“七一”等系列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摸底、走企业访群众大走访、工业园区环境帮扶指导等服务活动,让党旗在生态环境保护一线高高飘扬,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2022年上半年,全州生态环境核心指标实现新突破,中心城市凯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100%,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6%,较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再创新高,上半年位列全国地级市第2名。我州水环境治理经验做法作为全省唯一典型经验,被列入生态环境部2021年度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23个案例中。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省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实现100%;3个国家地下水考核点位水质保持稳定;医疗废物实现100%安全收集处置。全州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100%,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安全总体稳定可控。
强化建章立制,推动党建工作与环保督察整改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坚持严的基调,坚持问题导向,以制度为保障,以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持续推进党建工作与环保督察整改深度融合,出台《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黔东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不断推动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现场检查“三三制”工作法,深化拓展“网格化”环境管理,把问题排查整改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措施,切实把环保督察成效转化为环境治理效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涉及我州372个问题、838件信访件,目前已整改完成311个问题、800件信访件,整改完成率分别为83.60%、9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