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9月17日,北京第四届“社区邻里节”活动在全市同步开展。主会场设在北京市丰台区宛平街道卢沟桥桥头广场,集中开展趣味运动会、陌生人变新邻里等上千场活动,促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9月18日中国新闻网)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谚,如今面临“作古”的严峻挑战,高楼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成为当今社会非常普遍的“城市病”。那么,以前我们住在平房里,和现在居住在大楼中截然不同的邻里关系,是怎么造成的?到底是什么隔断了邻里间本该“近邻胜远亲”的亲密与和谐?我们又该如何找回渐行渐远的邻里关系?北京通过持续多年集中举办“社区邻里节”,给出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时代答案。
实际上,邻里关系看上去是件小事,但折射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远近的变化。只有当每一个社区里的居民都和睦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而社区作为一个城市的“细胞组织”,在融合邻里关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换言之,社区在融合邻里关系中,扮演着“粘合剂”的重要角色,应通过提供各种便利的交流条件和平台,增进邻里之间的了解与互动。
特别是,“邻里节”让数以万计的人们走出家门,改变城市生活中邻里之间不相识、冷漠、旁观的状况,创造了一个友爱、互助、温馨、和谐的家园,正像《邻里歌》中唱的:“头顶同一片天,脚踏同一方地。你住在我楼上,我住你隔壁。门对着门天天见,楼挨着楼是邻里。远亲不如近邻啊,快乐长伴我和你。”
邻里关系与时代同频共振,跟百姓生活休戚与共。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单元,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邻里节”的宗旨,正是在社区这一最基层的社会单元,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弘扬互助友爱、相互体谅精神,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提醒。当意识到“我是别人的邻居”时,就等于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使人从内心深处更守礼仪、更守规矩,更接近“文明市民”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