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9月20日

这样的劳动教育课上得好

○ 费伟华

“原来从种子播种到水稻成熟,这期间要足足经历2880个小时,农民伯伯们辛苦了,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让我们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我一定会更加珍惜粮食,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一位四年级的小男生说道。在这短短的一节课里,同学们学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也对“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9月19日《浙江工人日报》)

据报道,日前,浙江台州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开展了以“劳动润心 实践育人”为主题的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浙江省劳动模范、高级农艺师李克才从一把稻穗、一杯大米、一碗饭,与台州市学院路小学的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授课和交流,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米饭的来历,让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深有感触。

劳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必修课,可是,如何让劳动教育有声有色,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入脑入心?笔者以为,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孩子们参加一些劳动体验,而应像台州市那样,邀请劳模工匠走进课堂,把劳动创造的过程和道理给孩子们讲清楚,让他们明白拔一次秧、割一次稻,参加一次体验劳动,只是米饭生产的一个环节,真正要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从播种到入口,还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这样,一方面,可以在劳模工匠讲述劳动创造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和爱护劳动的果实;另一方面,通过劳模工匠传播劳动创造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和劳动的兴趣,培育“匠心”,树立劳动精神。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孩子们参加必要的劳动体验生活,就可以把理性知识和感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行,不断提升劳动课的效果。这样的劳动教育课上得好!

--> 2022-09-20 1 1 黔东南日报 c198382.html 1 这样的劳动教育课上得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