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通讯员 龙源
8月30日夜间,州县气象部门抢抓有利时机,科学开展人工增雨,施秉、黄平、凯里、麻江、雷山、镇远北部、岑巩西部等地出现大雨到暴雨,山塘水库蓄水得到有效补充,气象干旱得到有效缓解,森林火险等级得到有效降低。这是我州气象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州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工作之所以卓有成效,主要体现了三个转变。
建章立制 工作机制转变
围绕新时代人工影响天气(以下简称人影)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影工作机制,构建新时代人影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今年4月18日,州政府印发《黔东南州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5月12日州人影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调整领导小组组成成员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的通知》,明确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人影工作新格局。在政府主导高位推动下,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全州人影事业迈向了高质量发展步伐。仅2021年全州人影经费投入就达1633.21万元,同比增加44.6%。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已投入经费1146.02万元。
近年来,在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完成凯里下司、麻江乌卡坪、岑巩平庄、施秉双井等12个标准化炮站建设,建成台江施洞、岑巩天星2个标准化固定火箭作业点,防灾减灾作业覆盖面得到明显提升,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达到了0.18万平方公里。完成全州47门高炮自动化升级改造,实现了“人炮分离”、装弹量是原来的3倍,高炮作业安全性和作业效率全面提高。
关注民生 服务内容转变
根据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需求,党的十九大以来,人工影响作业逐步由防雹减灾为主向防雹增雨并重转变,由农业减灾为主向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作业转变。服务保障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拓展,由防灾减灾型向生态修复型延伸。
人工影响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水库增蓄水、森林火险防范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春秋季云水资源开发为生态文明建设、森林防火和水库增蓄水提供保障;春夏季防雹作业为农业防灾减灾、乡村振兴提供保障;抗旱增雨作业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消减雨作业为重大活动提供保障;冬季空气污染防治增雨作业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保障。
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为保障“三农”、服务“四新”、助推“四化”提供了优质服务,为守住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绿色转型成效,保住这“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提供了良好保障。
科学作业 指挥模式转变
我州以三穗C波段雷达和榕江X波段双偏振雷达为人影“精准作业”指挥基础,以州气象局短临预报专家为防雹增雨技术总把关,以自动化空域申报系统、对讲机及时通讯设备为载体,将以往作业点根据天气形势自主请求实施作业的“下指挥上”的作业模式变为州级指挥县级及作业站点的“上指挥下”作业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人影精准作业能力和科学作业水平,人影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2019年以来,全州共开展防雹增雨作业923次,使用人雨弹16579发,火箭弹311枚。人影作业力度大幅提升,用弹量连年增长。仅2021年人雨弹用弹量达6908发,较2019年(2239发)增长67.6%,较2020年(5264发)增长41.7%。有效防御了15次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在农业抗旱、水库增蓄水、空气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