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9月22日

逐梦山川织锦绣 广袤沃野谱新篇

——黔东南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综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珺 杨玲

金秋九月,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

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以来,我州高质量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各地广大干部群众辛勤耕耘,农业农村发展硕果累累,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全面展开。

在剑河县南明镇5千亩水稻种植大坝上,大型机械正穿梭在田间收割水稻,农民忙着打包秋粮,确保颗粒归仓。丰收的水稻不仅成为秋天里一道靓丽的风景,更承载着农民“粮满仓”的浓浓喜悦。

从月亮山上加榜梯田的层层麦浪,到清水江边的万亩大坝瓜果飘香,全州各地农民的辛勤耕耘,为大地遍染了缤纷的丰收色。

今年以来,我州加快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成效。重点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稳定。全州蔬菜135.81万亩、辣椒38.6万亩、食用菌4.84万亩、茶叶66.92万亩、中药材127.78万亩、水果143.4万亩、生态家禽出栏2060.29万羽、生猪出栏132.42万头、牛羊出栏27万头/只、稻渔综合种养134.37万亩,整体发展规模均实现同比正增长,按时超额完成了进度任务。林下经济种养产业利用森林面积691.36万亩,总产值91.41亿元。

黄澄澄的金秋梨,肥美的小香猪肉,鲜甜的稻花鱼,香气悠远的雷公山有机茶……一季又一季的丰收,绘出了农民的增收曲线,也丰富了人们的餐桌。

这一年,我州着力夯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生产体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高标准农田、现代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截至7月底,全州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9.36万亩,完成省下达任务(31.5万亩)的61.46%。全州乡乡有稳定水源引提水项目共27个,总年供水能力858.08万方。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1个。

加强良种应用推广,地方资源保种工作不断深化,黔东花猪和下司犬保种项目启动实施,积极推进岑巩县申报国家羊核心育种场、三穗县申报国家水禽核心育种场。水稻钵体育秧、马铃薯大垄双行规范化播种等技术推广面进一步扩大,全省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在我州启动,区域综合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取得成效,在黎平县“菜单式”服务和“全程化”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在其余5个县(市)形成了以服务粮油为主、优势特色产业为辅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扎实实施科技赋能强农工程,积极推动“万企融合”大行动,强化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持续巩固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和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不断深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农村不仅要产业兴,更要乡村美。

去年7月,麻江县卡乌村入选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一年来,卡乌村共筹集资金1769.27万元,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等15个方面加以建设改造,“康美苗乡”又多了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移步闻香的“新景点”。

目前,全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省级11个、州级43个,项目开工建设932个,开工率90.2%;完工项目672个,完工率72.1%。实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项目4个。

一座座村庄干净了、变美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也有了改变。各地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乡风文明建设,一股清新之风在广袤田野中吹拂,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下一步,我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的决策部署,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和黔府发【2022】7号文件机遇,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朝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未来果毅前行。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09-22 ——黔东南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198581.html 1 逐梦山川织锦绣 广袤沃野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