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9月22日

杜甫与寒露

○ 鲍安顺

有人说,杜甫在寒露写下了千古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此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语出惊世,堪称经典。也有人说,那露是指白露,不是寒露,写的是凉秋的迷人风光,旷古诗情。我想,无论是寒露,还是白露,都可以说得通。可是我感觉,那寒露更寒,更符合诗人凄清的心境,清寒的诗心风光。

当时,置身安史之乱的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身心几经磨难。然而,他流落他乡,天涯旅人,在寒露的月光下,心生乡恋的月光之美,思亲的寒露风光,实乃文学的庆幸佳遇。此诗首句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诗人望月怀乡,忆思亲人,在寒露之时,想象边塞戍鼓,寒秋雁声,感慨万千地写出了一幅寒露秋景的乡愁图。是呀,战争困顿,亲人离散,眉头有愁,发上染霜,诗人心怀家愁,忧思国难,望月怀远,却家书不达,生死茫茫。阅读整首诗,出奇的感觉,那诗情是温暖的,也是温馨的,诗人在沉郁哀伤的抒情间,写出了深情厚谊,诗情画意。

杜甫写有《寒露》一诗,写的是寒露访友的五言律诗。杜甫晚年,生活清苦困顿,他却随遇而安,热爱生活,不断地写诗言志。此诗上半阙写道:“藜杖侵寒露,蓬门启曙烟。力稀经树歇,老困拨书眠。”可以想象,那藜茎做的手杖上沾染清凉的寒露水,蓬草编成的门在开启时,瞧见了拂晓烟霞。我想,那是何等超逸的心灵情境,有着宽慰的惬意,自慰的欣然,迷象的精神趣味。此种生活窘境中,杜甫年迈体弱了,走几步经过老树时就要歇一歇,翻翻书就困得要睡着了。我读阅时,感觉到了心疼,却又感怀至深,觉得杜甫将寒露访友之苦,写得妙不可言,有着极深的内蕴,极佳的抗争情绪。是呀,杜甫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与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境,完全是一致的,有着高度的精神契合。

杜甫在《寒露》诗的后半阙写道:“秋觉追随尽,来因孝友偏。清谈见滋味,尔辈可忘年。”那寒露秋觉凉,看尽原野的视线里,情谊无尽,正如诗题附释的孟氏兄弟,对杜甫有着偏爱之情,是诗人拄杖拜访的真正动力。杜甫拜访孟氏兄弟,用一个偏字,写得出奇制胜,写了后句与孟氏兄弟忘年交的特殊友谊,那清淡如水的交往,充满了人情滋味,温情的慰藉,有着许多生活的理解,神交的惬意。

寒露日,我读杜甫七律《秋兴其一》,倍感秋意萧瑟,格外凄寒。那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此时的安史之乱结束三年了,可是军阀割据,大唐江山战争不断,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时的杜甫,依旧漂泊在夔州,他感觉自己的命运与大唐一样,苟延残喘地活着。56岁的杜甫,年老多病,知交零落,目睹深秋寒露时那满山凋落的枫树林,巫山巫峡的萧瑟阴森气象,他在诗的上半阙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出了山河的寒秋气象,心灵的寒露凄美。杜甫凝望江水波涌滔天,巫山浓云滚滚,让他想到他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萧瑟沉郁,如史诗一般的悲壮凄凉。为此我想,寒露天气,从凉爽变成凄寒,对千年以前的杜甫而言,寒露的寒冷,有他内心的凄凉无奈,也有他《秋兴》的真挚情怀,心境感叹。

杜甫在此诗的下半阙写道:“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写得真好呀,那从菊重开两次,意味杜甫准备返乡已经二年了,仍然遥遥无期,不免令人伤感落泪。杜甫看着江岸一叶孤舟,如一叶浮萍飘零,心生思乡之情,那心系故园长安的眺望,有着无限的渴望。是呀,在寒露时节,家家户户赶制寒衣,妇女们拿出刀子、尺子和布匹,忙着为亲人剪裁寒衣。此时,诗人站在白帝城头,隐约听见远处传来急促的捣衣声。那捣衣声,不同于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那是写闺妇的思夫之情,有期待,也有激动。而杜甫听到的捣衣声,敲打阵痛的内心,让他在煎熬无助里,有漂泊的孤寂之感,也有忧国忧民的心灵向往。是呀,杜甫看不到国家的希望,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唯有在滴满泪痕的诗篇里,寻找安慰,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到了一丝光明。

--> 2022-09-22 1 1 黔东南日报 c198595.html 1 杜甫与寒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