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翠珍
贵州之行,看了很多风景,但连接五六天奔波,未免感到疲惫。这天,大家说到镇远古镇走走。我在车上打瞌睡,并不甚期待。
到镇口祝圣桥,我们下车了。我揉揉惺忪睡眼,抬头远望,目之所及,皆是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恍如走进了画中。啊,这便是历经了两千多年沧桑的镇远古镇。轻抚祝圣桥的青石板,我忽然来了兴致。
镇远古镇地古时处边关要塞,自古就是中原入黔的必经之地,素有“滇楚锁匙,黔东门户”之称。过去,朝廷官兵都是在此镇守,保国之安宁。我脚下的祝圣桥,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屡毁屡建,距今已六百多年。祝圣桥由六个半圆石拱相连,凌驾于氵舞 阳河之上,桥面用青石铺就,没有一点雕饰,却有简朴至美之感,而且十分坚固。桥中间建了一座“魁星阁”,也叫“状元楼”,阁楼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八角攒尖,外观精巧灵秀。踩着早已被踏得光滑的青石板,凭栏极目远望,碧绿如翡翠的舞阳河蜿蜒穿城,远处山清水秀,古树参天,两岸古民居林立,像一幅古老而安静的画卷。
这里曾有多少脚步走过,这里曾有多少美丽传说,这里曾有多少历史故事!但此刻,微风轻拂,古镇静默,细听桥下水波流动,静静地,缓缓地,像一首纯音乐,没有歌词,却诉尽了古镇千年的沧桑。我的心如古镇一般,静下来了。
在古镇的主城道漫无目的地走着,随走随看,大街两边有很多店铺,有卖银器的、有卖药材的,也有卖酸梅汤的。街上的人不多,铺子里的人也不吆喝叫卖,他们面容和善,游客走过并不进店,他们也微笑点点头。我在一位苗族老太那儿买了蓝莓,那蓝莓又甜又多汁,十块钱,她用木勺子给我舀了满满的好几勺。“山上摘的,你喜欢就多吃点。”她说道,带着淳朴的笑容。
阳光明媚,天蓝云白,两旁古建筑上的飞檐翘角凌空而起,像飞鸟展翅般轻盈。仔细瞧瞧,不同的飞檐,形状也有讲究,有些形若祥云,有的状如兽角,但都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为古建筑增添了几分气势和韵味。古民居的色调深沉朴素,斑驳的古墙砖缝里,有些甚至长出了杂草,窗棂和栏杆上的雕花虽已陈旧,但依稀可见昔日的精美别致。
相比之下,也许镇远不如凤凰繁华,也没有丽江的闻名遐迩,但如果你愿意细品,镇远像一个年代久远的故事,它不惊艳不张扬,那一砖一瓦承载千百年的风雨洗礼,洗尽了铅华,只留下质朴和本真。
不知不觉,拐进了一条曲径通幽的古巷中。一眼望去,两边的古墙高大森严,方砖的砌缝整齐划一,青石板小道拾级而上,深深浅浅的青苔和石板似乎融为了一体,与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互相映衬,显露出浓厚的人文气息。走着走着,看到“友悌鸿达”古门楼,深褐色的两扇木门上,一把大锁紧扣着两只铜青色的金属门环,看上去寂静而庄重,让人联想里面似是藏着悠久的历史,镌刻着丰富的故事。
古巷道纵横交错,走着走着有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感觉。本以为前面是尽头,但走上去就发现几个巷子是交叉衔连、互相达通的,可见古人在建筑布局上的智慧。巷子不宽不窄,一缕崭新的阳光打进来,照在青石板和斑驳古墙上,光束里上下翻飞着浮尘似的颗粒,新与旧之间,令人慨然。
古镇很大,若要一一走遍,恐怕一天时间也不够。我们走累了,在镇远码头的石阶坐了下来。凉风习习,从河面拂过来,眼前的氵舞 阳河碧波荡漾,一条乌篷船在水面上晃晃悠悠地行驶,仿佛一位在尘世中自得其乐的老者。倒影在河中的青山和白云,被一圈圈的涟漪慢慢地荡开,鱼儿轻摆尾巴,游得悠哉自在。
多么美啊。我痴痴地看,身心都陶醉于镇远的古韵与灵秀中。此时正值黄昏,古镇慵懒而静谧,两位身穿苗服的小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拿着相机这里拍一下,那里拍几张,时而看看照片,露出满意的笑容。
端坐在清凉的青石板上,我就这么看着千年古镇,看着长流不息的氵舞 阳河,看着稀松平常的人群来往……远离城市的喧嚣,抛开惯常的烦恼,剪下这一段慢时光,永存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