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 娟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是一本写给中年人的哲学书,我今年好像特别钟情于哲学类书籍,或许人到中年,遇到迷茫困惑时不知道该找谁去请教答案,又不好意思见人就倾诉那些琐琐碎碎的烦恼,便埋头在书里,想寻得一两句靠谱的慰藉。
本书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从中年人的累和怕入手,尽力为大家提供走出困境迷宫的地图。早前网上曾流行一句话:中年人是什么,就是每天早上醒来,身边一群靠你的人而你却无人可依靠。听起来惨兮兮的。中年人为生计忙碌者居多,公司利润的多少,职位的升迁,永远摆在心头最重要的位置。但往往忙得越多,越没有幸福感。作者建议我们可以拉远来看,不要想着完成某项工作,自己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利益,而是去想,完成了这个项目后,可以为别人带来什么福祉。
他的观点是:克服中年危机的一个法则就是,你必须要关心你之外的那些事物,不要一天到晚蝇营狗苟,只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这样才能增加你的幸福量。除此之外,还要学会利用闲暇。虽然中年人的工作都很忙碌,但空闲时间挤一挤还是会有的,无论是周末,还是晚上,放下手机,坐下来稍微安静片刻。 手机软件里大数据推送给你的短视频和无聊的社交,并不能够让你得到充分的休息,你需要做一些可以让自己获得滋养的事情。养养花,逗逗鸟,在大自然里散散步都是好的,如果你会一项乐器,或者会绘画,或者会写作,那当然就更好了,沉浸在这些具有存在主义价值的事情中,享受它们,你会感觉自己慢慢活了回来。
作者特别解释了何为存在主义的事情,就是与那些作为“螺丝钉”时刻的你相比,让你觉得你还活着的事情。它们可以是能体现你的创造力的一项小爱好,当你沉浸其中时,你体会到了放松,感觉到了自己和世界的存在。
关于人生之路的选择,每个人应该都会有后悔的时候。后悔没有选择某项职业,后悔没有嫁或者娶某个人,后悔没有定居某个城市等。作者用非常理性严谨的逻辑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后悔是完全多余的,现在的一切,就是你在彼时彼刻的情境下,做出的最好选择。即便重来,也永远不会好过现在。
年轻人为什么没有危机?为什么年轻人会比中年人洒脱很多?纯粹是因为年轻时我们都拥有很多的选择权,因此就会盲目地认为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但其实,选择成为什么和到底可以成为什么之间,并不明确对等。比如,年轻时我们可以梦想自己成为作家,成为律师,成为科学家,甚至成为巨富,但能成为吗?倒并不一定,只是说具有了这样的可能性。中年人的失落只不过是历经了岁月,走在了确定的道路了,貌似丧失掉了许多可能性而已,但实际上,那些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概率小之又小。
还有一层痛苦是,中年人与年轻人相比,离死亡会更近了一些,无论是身边离去的亲人,还是自己,似乎这已成了逃不开的话题。这个话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还是充满禁忌的。在这一章中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引导读者正视死亡的积极意义,在他看来,生与死都一样,是极平常的事情。
作者在书的最后,建议每一位读者,要学会坦然面对自己的选择,因为那是你当时所能做的最优选择。同时,也不要忧惧未来,多享受当下,做让自己感觉到存在的事情,不要过于以目标为导向,要学会享受过程。合上书页,意犹未尽,这是一本适合反复阅读的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