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林果 通讯员 江春健 杨子轩
潘仲勇,坚守山区教学一线20余载,始终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准则。与妻子朱木群夫妇二人,将300多名学生送出了大山,让孩子们圆梦并走向精彩的人生之路,见识了更宽广、更辽阔的世界。潘仲勇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021年11月,中央文明办发布 “中国好人榜”,潘仲勇、朱木群夫妻光荣上榜。
走进镇远县报京乡松柏村坪玉教学点,这里群山环抱,树木葱茏,琅琅的读书声不绝于耳。
两间简易的小教室、1个小食堂、1个小操场、20名1年级的小朋友们,组成了这个小小的教学点,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只有潘仲勇和朱木群夫妻二人,他们分工协作,负责教学点所有工作,坚守山区教学一线20余载。
近年来,随着当地教育资源整合,教学点生源不断减少,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为山区孩子们托起求学梦。
2000年,潘仲勇从黎平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坪玉小学教学,那时候教学点还是小学建制。刚到这里时,潘仲勇面临的教学环境是简陋的校舍,没有正规的操场,路面全是泥巴路。从他家到学校大约有七八里路,要走一个多小时。
面对这样的环境,20岁出头的潘仲勇也曾动摇过。他思索着怎么调到条件更好的小学去。
这一切都被自己父亲看在眼里,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松柏是你的家,你都不愿留下来,其他人怎么会留下来?”父亲的一席话让他打消了离开的念头,坚定了他扎根坪玉小学的决心。
从此,潘仲勇集中所有的精力和智慧,在教育教学上下狠功夫,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上课环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每年的教学成绩评比在全乡都排在前列。他也获得了“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各种荣誉称号。
和潘仲勇一起被分配来的代课教师早已离开,学生也送走了一拨又一拨,潘仲勇却拒绝了调往中心小学的工作机会,选择坚守在坪玉。
有人说他傻,他却说:“如果让我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还会选择在这里工作,因为我非常热爱这个地方。”
潘仲勇始终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自己工作的最高准则,大至品德学习,小至衣食住行,都是无微不至的关爱。
2002年,在村主任的介绍下,他与当地姑娘朱木群喜结连理。往后近20年的日子里,朱木群不仅是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后勤”。
在教学点,潘仲勇一人负责所有教学任务,而朱木群则一人分饰多角,既是食堂“厨师”,也是督促学生们勤洗手、讲卫生的生活“老师”,还是护送孩子们放学回家的“安全员”,更是陪伴孩子课间游戏、聊天的“知心妈妈”。得益于朱木群的分担,潘仲勇减少了许多“后顾之忧”。
在坪玉,留守未成年人占了大部分,他们常年与父母分离,只能与爷爷奶奶孤独相伴。有一名一年级学生,性格内向,面对陌生人,他的戒备心总是很强。为了引导孩子融入班级,潘仲勇付出极大耐心,他多次和孩子沟通,温和的话语、充满鼓励的抚慰,让孩子逐渐放下所有戒备,慢慢融入到班级生活中。
二十余载,潘仲勇夫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教学点,是老师更像是父母守护着孩子们。他们将300多名学生送出了大山,如今有的学生考上了硕士、博士,见识了更宽广、更辽阔的世界。
“潘老师是我小学老师,感谢他一直鼓励我,让我考上了研究生。虽然我远在大连工作,但是每次回家都会去看望潘老师。”学生朱勇安如今已学有所成,潘仲勇当年的鼓励让他铭记至今。
辛勤的付出和坚守,不仅让孩子们圆梦走向精彩的人生之路,潘仲勇、朱木群夫妻二人也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称赞,更是收获了种种荣誉。潘仲勇多次获得“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021年11月,中央文明办发布 “中国好人榜”,潘仲勇、朱木群夫妻光荣上榜。
“这份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份勇气,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 ,我会坚守到这里没有学生为止。”
潘仲勇和朱木群扎根大山深处,是一个选择,是一份勇气,更是一份担当。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山区孩子们的一份牵挂,一份承诺,一份责任。
群山起伏,林海莽莽。教室外,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宣传标语;教室里,是学生们生生不息的琅琅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