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9月26日

红色偏寨之行

○ 张永文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秋阳高照,满山苍翠,稻菽飘香,笔者参加了州总工会党支部和台江县总工会党支部及其帮扶村方召镇养汪村党支部联合在清水江畔的施洞镇偏寨村开展的“重走长征路·奋进新征程”暨庆祝“八一”节主题党日活动,有幸聆听了一堂十分有意义的党性教育和国防教育课。

当天中午,参加活动的三路人马在施洞苗族古镇汇合,党旗在队伍里飘扬,党徽在我们胸前闪亮,我们穿过错落有致的苗家吊脚楼,首先来到与偏寨村毗邻的岗党略村塘龙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党的十九大代表、省劳动模范、贵州工匠吴水根的创新工作室,参观他的银饰制作坊和作品,一件件精雕细琢的银饰品和他满墙挂着的荣誉,以及他带领村里170余户农户抱团从事银饰加工制作实现每户年均收入12余万元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在这位苗家汉子身上体现,令人不无钦佩。

接着,我们穿过幽深的石板花街村巷,来到寨边的清水江码头,参观收藏在码头边上的苗族独木龙舟,该龙舟是用一根掏空树心的巨型杉木作为母舟、两边各配一子舟制作而成,是清水江流域台江、施秉一带苗族独创的竞技和祭祀民族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独特而神奇。清代参加镇压黔东南苗族起义的湘军主将苏元春的幕僚徐家干在他所著的《苗疆闻见录》中就有记载:“其舟以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此码头也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施洞一带时从此架浮桥过清水江向施秉县进军的渡口之一,我们顺着清水江右岸的步道而下向偏寨步行,岸边树荫映水,光彩斑驳,清澈的江流水潺潺,蜿蜒的清水江与两岸的村落、田园、青山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尽管是酷暑高温天气,但身处此景,江风拂面吹来,令人爽心悦目。这是当年红军跨越清水江而走过的路,因此大家叫它“滨江红军路”。我们在此体验了重走红军长征路,还在路上开展徒步比赛,不知不觉就到了偏寨。

偏寨与塘龙寨相距1.5公里,都是拓落在清水江的右侧沿岸的苗族村寨。1934年12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台江施洞时军委纵队就驻扎在偏寨,曾在这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传播革命道理,践行党的民族政策,访贫问苦嘘寒,打土豪分浮财,军民共搭浮桥,并且毛泽东主席还在这度过了他41岁的生日。因红色历史文化厚重,现偏寨村被列为贵州省23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和黔东南州3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重点打造红色教育品牌村、集体经济发达村、村级治理模范村和乡村振兴样板村。

我们来到偏寨村,在村干的陪同下,先走村串寨察看了村容寨貌和正在实施的红色美丽村庄项目,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整个村寨苗族原生态与红色多彩的印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红色美丽村庄初见端倪。之后,我们在村中的马鞍广场集体重温入党誓词,面对鲜红的党旗,重忆入党初心,坚定自己的崇高信仰。

在这里,我们聆听到了一个动人的红色故事。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按照黎平会议的部署,决定放弃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新根据地,兵分左、右两个纵队向黔北进军。毛泽东等领导跟随的由红三军团、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组成的左路纵队沿着清水江一路北上,于12月26日行军到达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

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红军到来时当地苗族群众纷纷跑山上躲避,村寨空不见人,但红军并没有因村寨房屋没人而进去,秋毫不犯,而在路边、江岸、大树和屋檐下休息。当晚村里的石山林与妻子张布松偷偷回到家里,看到红军一行人中有几位还身负重伤,在他家的屋檐下休息,便毫不犹豫腾出房子让红军进他家里来住,并拿出家中所有粮食分给红军吃。

石山林是当地为数不多识汉字的苗族人,在施洞一带有一定名望,敢打敢拼,被招进当地原任过孙中山秘书、国民党军委会秘书处长、江苏扬州县长、四川宜宾县长弃职回乡而居的张伯修家当保丁,且他交友广泛,消息灵通,听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所以敢主动亲近红军。据石山林的儿子石定录讲,他父亲在红军还未到时就经常和母亲说:“国家要太平,就要跟朱毛(红军)。”

据石定录说,他母亲回忆当时住她家的红军看上去很穷很瘦,但态度和蔼,有三个人住在一楼,像是红军的首长,一位个子很高,还有两位戴着眼镜,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生病躺在家里的木板椅上,离开的时候是几个兵抬着走的。几位红军留住她家时,还有两个拿大枪的红军战士在门口守卫,看见他母亲张布松出进就把枪放下打招呼。

根据时任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部陆定一的《长征大事记》记载和后来党史专家学者考证:1934年12月26日,军委纵队来到偏寨,住在石山林家的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毛泽东在此度过了他41岁生日。此时的毛泽东如释重负,这是他从1932年10月宁都会议被剥夺军权后,一周前在黎平会议上提出挽救红军的战略主张得到采纳并付诸行动,既是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开端,也是毛泽东人生伟大转折的开端。

军委纵队出发时,石山林还带着红军走了30多公里直到施秉县。分别时红军要留下三块大洋以示感谢,但是石山林坚决不收。红军没办法,于是留下了一个马鞍作为答谢。后来石定录一家视为“传家宝”,曾有商贩开“天价”要买这个马鞍,但石家不为金钱所动容,一直把这件珍贵的红色文物保存至今。

长征精神洒播苗乡侗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军在偏寨留下的马鞍成了军民鱼水深情的红色印记。

后来,为了纪念这个红军长征发生在村里的故事,当地在村中修建了马鞍广场,立有红军赠送马鞍的雕塑,以示永远铭记红军的恩情。

重温誓词完毕,我们参观了红军广场、中央军委纵队旧址及毛泽东住的旧居等,一处处红色革命遗址,一件件红色文物,一个个红色故事,无不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责担当,无不在诠释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革命情怀。

最后,我们还在村边红军渡口长廊上,现场讲党课,由我为大家讲授《中央红军长征在施洞的红色故事》的红色党课,以“毛主席在偏寨过41岁生日”和“苗族船工为红军架浮桥”两则故事,讲述了毛主席和红军长征在施洞留下的红色革命精神,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红迹,使大家感悟到今天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要继承先辈的革命传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并现场举行“双拥”知识抢答赛,以此庆祝建军95周年。

夕阳西下,余晖洒尽。我们的主题党日活动意犹未尽收场,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红色乡村之行,也是一次生动的党性教育之旅。

--> 2022-09-26 1 1 黔东南日报 c198869.html 1 红色偏寨之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