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09月27日

小学低年段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初探

○ 三穗县城关第一小学 张 洁

阅读是获得知识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学会阅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体现的是广泛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再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体现的是深度阅读对理解能力的提升;又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体现的是大量的阅读对提高文学素养的积极作用。当今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的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多也是“就文论文”,仅仅分析这一篇涉及的知识点,很少教授学生如何去学会阅读,教会学生去掌握阅读的技巧。群文阅读正是一种教会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不同于现行的单篇教学的语文教学形态。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对阅读教学逐渐重视,并且对学生阅读能力也有所关注,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语文课上关注的重点是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等,且多数情况是知识灌输和接受学习,或许教师有些许的引导,但不足以启发学生自主深刻的思考,师生缺乏互动,学生惰于思考,学生学到的是由教师加工好的知识点, 这种“不劳而获”很难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应该以“教是为了不教”为目标, 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能自己在课余的时间进行正确的阅读。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学素材的应用不当。语文教学主要凭借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来进行课堂活动,叶圣陶认为“教材无非就是例子”,教师正是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某一方面的提高。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结构上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极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之中,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每个单元有一个特定的人文主题,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集中学习某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课文中去多角度地理解某一主题。然而教师在运用教材这一素材时,多采用的是单篇教学的方式,虽然几篇课文同在一个单元,虽然几篇课文主题有联系,但它们更多的是像住在一个单元楼的邻居,彼此间并没有过多的交集。这样一来,单元编排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要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则阅读教学首先应该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持久的阅读兴趣,就会在阅读中逐渐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继而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会逐渐提升,并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学生才能最终在阅读中建构文本意义、建构知识体系,最终学会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阅读量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小学生课内阅读量十分有限, 很难达到标准,尤其是识字量本就不多的低年级学生,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需要大量的、适合其年龄段阅读的阅读素材,群文阅读是把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习,是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的阅读资料便有了增加,了解并推广群文阅读是增加学生阅读量的良好途径,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为了达到要求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阅读技能是必不可缺的。但对课内单篇的“细嚼慢咽”,远远不能让学生培养快速阅读、准确掌握信息的能力,因此需要另辟蹊径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群文阅读教学则涵盖这方面的内容,研究小学低年段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引导低年段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部分教师只是布置阅读任务,而缺乏具体的阅读指导,因此小学生很难学到正确的阅读技巧,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凸显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形成阅读习惯,学会独立阅读。

1+X小学低年段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强调的不仅是将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种教材文本组织形式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人,且学生与教师在进行集体构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成为一种特定的交流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沟通、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也是具有集体性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

元素“1”,代表的是以一篇课文或一组单元为基点。群文的来源是基于教材的文章的拓展,“1”就是教材上的某篇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一篇或一组课文,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来实现与文本、教师的对话交流,并从品味文本中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 价值观等,同时进行听说读写这些基本语文能力的训练,习得某种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与传统单篇教学中的精讲课文有着相同之处,但不同的是这篇课文仅是群文教学的一部分,是其他文本学习的例子 或者示范,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元素“X”,代表的是单元内外若干篇作为补充教学的文本。除了上述的元素“1” 以外,单元内的其他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来学习。对这些文本的学习,则不必详细探究每个字词句的内涵,而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通过“跳读”的阅读方法来提取重要的信息,抓住文章的大概。教师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从示范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学,从大量文本学习中来巩固示范课中所得,这时候的若干篇略读文本则起到反三归一的效果。

1+X“以点带面”,以一篇课文为基点,把从一篇精读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到其他的多篇文本的学习中,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环保”文章一组,首先对《两只鸟蛋》进行精读,其次对《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 进行群文阅读学习。

1+X教材的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确定本单元的一个或多个议题, 进而提取单元的知识点与训练点,然后围绕这些重点来进行课内加课外的选择与拓展。教材中《棉花姑娘》《地球爷爷的手》《兰兰过桥》《火车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几篇课文为一个单元,从这些课文中确定出了“了解科学知识”这一议题,然后在教材中选取课文《回声》《太空生活趣事多》组成群文,在群文教学完成之后,选取课外文章《金冠之谜》《皮球浮上来了》作为课外阅读欣赏,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各种科学知识。

--> 2022-09-27 1 1 黔东南日报 c198976.html 1 小学低年段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实践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