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穆克坤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为了解决易地搬迁群众的故土情结,黎平县流转安置区周边闲置的200余亩土地,统一整平规划,创建“微田园”,让易地搬迁群众种瓜种豆,既解决了日常所需,又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微田园”让搬迁群众有了归属感
“ 微田园”的建设,就是基层党组织立足易搬群众对土地的深情,找准了易地搬迁群众的“痛点”,在耕作中激发了易搬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易地搬迁社区党组织紧盯高质量发展、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让新时代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成为“中流砥柱”,带领移民群众在地垄间找到了归属,找到了对新生活的希望。
2016—2019年,黎平县城区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185户3.92万人,为了让易地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黎平县坚持把易地移民搬迁后扶就业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为了让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承租、党员示范带动”的方式,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反租倒包”模式在德凤、龙形两个街道整合周边闲置土地200余亩,帮助解决易地搬迁群众20户50余人就近入园就业。
“微田园”使搬迁群众生活接地气
“故土难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根植于内心的血脉情结,而易地搬迁群众远离故土,牵绊和留恋成为多数50后、60后老人难以割舍的牵挂。为此,黎平县有效整合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周边土地,从群众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新生活,让故土气息在易地搬迁社区重新燃起。
在德凤街道干凉亭社区党员示范园里,党员朱发良在社区党委的带动下毅然决然地放弃外出扎钢筋的念头,带领5名党员租下了罗寨社区“牛角湾”22亩闲置土地发展蔬菜种植。先后尝试小白菜、萝卜、黄瓜、小青椒、生姜等农作物,5.9亩的菜园里现今已是瓜果飘香。朱发良忙着采收茄子、豇豆、辣椒等蔬菜。
“第一季种的茄子等蔬菜收入4.5万元,下半年再种植大白菜、萝卜和生姜等,预计今年可收入9.6万元。”朱发良望着满园的瓜果乐呵呵地说。
“微田园”提高搬迁群众幸福指数
每个人对不同阶段的幸福感知都有所不同,易地搬迁社区党支部在“微田园”建设中,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民意,用汗水浇灌民心,用真情感受民意。访民情、解民生,让脚下的“泥土味”更有味,为易地搬迁群众幸福“提速”,为城市新生活“加料”。
幸福的花儿需要用汗水浇灌,22亩“微田园”种植的豇豆、茄子相继进入了采收时节,每到采摘季,干凉亭社区党委都会组织5-10名社区志愿者深入“微田园”协助种植户采收当季蔬菜。干凉亭社区党委书记王建辉感慨道:“从最初的党员群众‘不愿干’到现在‘抢着干’,我们将党旗插在生产一线,通过22亩‘微田园’的示范带动,解决了10名易地搬迁群众的就近务工,仅此一项就收入3.5万元,实现种植户和务工群众的‘双增收’。”
“微田园”既满足日常所需,又丰富了城区群众的“菜篮子”,让移民搬迁群众走出一条适应市场需求的致富之路。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