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路波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英文版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录的从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的109篇文稿,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带领党和人民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勇气,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进一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坚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文明发展史上,还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卷中深刻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道路问题至关重要,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把“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第一专题开篇,正是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加主动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让中国之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自觉。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加稳健地走好中国之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通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专题分门别类作出科学的战略指引。同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渐次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凸显为中国之路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进一步科学回答世界之问,携手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怎么了?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愈演愈烈,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 面对全球性挑战和世界难题,我们怎么办?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指出:“我们应该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理念,凝结着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是建立在古圣先贤对“道”的体悟以及“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之上,奠定在古圣先贤观察天地自然之道、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人伦大道的基础之上,而非抽象的人性基础之上,也就是《周易》中所讲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利益的实践中去。”可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思想理念进一步作出科学回答,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
——进一步科学回答人民之问,始终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永恒主题,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理论硬核。马克思主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都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是中国共产党人时刻都必须回答好的人民之问。第四卷中饱含深情的文字,鲜明回答了这个人民之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专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做了更为坚定的宣示、更为饱满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这些饱含情感的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最真切的认知、最深刻的自觉。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有力量?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为什么中国之治行稳致远?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现实的政治运行中,以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我们已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有多篇文章具体研究和部署推动共同富裕,比如从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到促进共同富裕的“四条原则”,再到促进共同富裕的“六条路径”,既有“任务书”,又有“路线图”,还有“施工图”。在第四卷第六个专题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就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进一步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不断振兴和发展社会主义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直面“时代之问”,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进一步作出了科学回答。第四卷对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新时代、把握新时代、引领新时代,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第四卷立足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伟大实践,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成功实践,以大历史观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把握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历史大趋势,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引领世界现代化进程,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第四卷还启示我们,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转型与升华。20世纪90年代的苏东剧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铭记历史,坚信历史不会因此终结,从而奋力开创未来,在实践中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成功转型,社会主义制度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三卷结合起来,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上下功夫,认认真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对“两个确立”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与思想伟力,团结奋斗、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