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田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来,黔东南大地百岁党员与党同行,亲历百年荣光,感受苗乡侗寨巨变。他们的世纪人生,是历史的缩影,更是时代的见证。
为做好建党百年主题宣传,探索党史宣传新路径,2021年七一前夕,《黔东南日报》精心策划,以创新样态和融合理念,推出“建党百年·百岁党员讲故事”大型系列报道,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建设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深入采访黔东南百岁老党员,讲述他们的初心与使命、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奉献与牺牲的感人故事,重温革命历史,追溯那段可歌可泣的难忘岁月,以小见大折射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浓墨重彩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为国家、为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展现出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是探索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独特路径的一次积极尝试与实践。
一、生动鲜活讲好党史故事,凝聚起阔步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18日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百岁老战士们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祝福。强调多讲讲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勇敢斗争,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生动鲜活讲好党史故事,为党的百年华诞记载伟业、展示辉煌,让更多人感受党的伟大与崇高,了解党的奋斗历程,是建党百年宣传的重要内容,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对我们工作能力水平的集中检验。而百年党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也是民族的精神“富矿”,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不断丰富党史宣传教育内涵,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黔东南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五次转战黔东南,足迹遍及黎平、从江、榕江、黄平、镇远等14个县,红军所到之处,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真理,打击封建反动势力,救民于水火之中。红军的革命实践活动,在黔东南留下了深刻的政治影响,对促进黔东南各族人民的觉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黔东南各族人民为红军顺利过境,在人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援,涌现出了许多视死如归、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尤其是一些老革命老战士老同志,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奋斗,亲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这些可歌可泣的党史故事,阐述着党史国史的深刻内涵,有坚如磐石的坚定信仰、舍生取义的崇高理想、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的勇气和力量,有与百姓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担当和为民情怀。
为此,《黔东南日报》围绕主题,紧扣主线,全力以赴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报道,隆重推出了“建党百年·百岁党员讲故事”大型系列报道。这些百岁老党员深情讲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不断奋斗实践创造的历史伟业,生动解读了他们在百年征程中所蕴藏的初心和使命,深情礼赞、热情讴歌党的百年华诞,生动展示了黔东南州各地党史学习教育的丰富内涵与生动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强舆论支撑,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二、深入挖掘典型人物,汲取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点。时代变迁,但精神永恒,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奋斗史波澜壮阔。因此,建党百年主题宣传报道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宏大的主题能否“落地”,而“落地”的关键与选取的主题人物是否足够典型密切相关。
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具有独特感染力,极易使受众产生共鸣,能在润物无声中使受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而典型人物的独特感染力,既体现在主题宣传报道的思想深度和内容厚度上,更体现在浓烈的感情上,必须有血有肉、感情丰沛,这样的典型人物才真,才动人,才具有震撼心灵、摄人心魄的感染力。
《黔东南日报》策划推出的“建党百年·百岁党员讲故事”大型系列报道,汇总整理了黔东南州100岁以上老党员名单,摸查掌握他们的感人事迹、身体状况,精心挑选出八路军老战士张朝荣、新四军老战士张跃堂、武工队老战士龙德义、抗美援朝老战士吴兴华、苗族老党员金玉福和壮族老支书吴老汉6位百岁老党员作为采访对象,深入村寨、社区,与老党员们深入交流,倾听他们讲述当年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及甘把一生献给党的无悔选择,感受老党员们的党性修养与风采。
八路军老战士张朝荣14岁投身抗日烽火,戎马一生,一颗红心向党,永葆革命本色,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作为走过百年人生的老党员,张朝荣亲眼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四军老战士张跃堂先后在抗日岁月中浴血奋战,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舍生忘死,在川藏公路修建中开山劈石,入党77年,初心不改,信仰不变,用行动诠释初心与使命,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苗族老党员金玉福从1959年到1977年,先后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历经整整18年。1977年,已经58岁的金玉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这辈子,就信共产党!”这是百岁老党员金玉福的肺腑之言和终生追求。
通过这些百岁党员讲述他们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建设新中国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拉近了宏大主题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建党百年这一宏大主题在更深层次上引起受众的共鸣,众多网民在《黔东南日报》新媒体各平台点赞、留言:“这就是英雄!”“致敬老党员!”“一身正气凛严!”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采用创新的讲故事手法,描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
一个新闻故事能否打动人心,细节是关键。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善于寻找和选择最具表现力、最为受众关注的典型性细节。
穆青曾说:“一个好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在写人和事的报道中,细节是不可替代的。对细节的刻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描写具有视觉的冲击力。
“建党百年·百岁党员讲故事”大型系列报道栏目在很多地方,都是通过对典型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从一句话、一个笑脸、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等,展示这些百岁党员的内心活动,折射时代特色,展现新闻事件的背景,既在宏观上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又有细节、情感的铺垫,视角独特、特色鲜明,读起来形象生动,有强烈的现场感,让一个个老党员典型人物形象在报道中栩栩如生。
“1938年1月,龙德义在地下党员龙交德、龙景全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面对鲜红的党旗,他高举右拳庄严宣誓。特殊环境下,尽管压低了宣誓的声音,但仍能感受到心中澎湃的激情。”(摘自《武工队老战士龙德义:“与党同龄,更要同心同行”》一文)
“特殊环境下,尽管压低了宣誓的声音,但仍能感受到心中澎湃的激情”,寥寥数笔,当时的战争残酷,以及龙德义入党宣誓时热血澎湃的心理活动,顿时跃然纸上。通过描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制造情景再现,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
“见有人来,老人立马站起来,热情地招呼我们。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胸前佩戴的那枚入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格外引人注目。一提起抗美援朝,老人眼睛顿时亮了:‘我和黄继光是一个部队,他是六连,我在七连。’”(摘自《抗美援朝老战士吴兴华:党的恩情永不忘》一文)
“老人眼睛顿时亮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得龙德义这个人物典型更为生动,更加有血有肉;而文中主人的一句:“我和黄继光是一个部队”,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在《武工队老战士龙德义:“与党同龄,更要同心同行”》一文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个细节:“1947年3月,龙德义踏上了去山东的革命征程。龙德义是独子,当时姐姐、妹妹都已出嫁,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离家那天,裹着小脚的母亲,拄着拐杖,饱含热泪送了一程又一程。”
“裹着小脚的母亲送了一程又一程”这一细节,描写细腻,感人至深,一位革命母亲的无私、伟大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通过以小见大,往往能透过细节看到本质。
整组报道采用创新的讲故事手法、剧情式结构,把最生动、最具闪光点的东西用故事化、情节化、细节化的语言描述出来,立意高远、气势磅礴、行云流水,既有生动鲜活的纪实性、可读性,又能让读者在环环相扣的故事讲述过程中产生共鸣。
(作者系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州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