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吴忠寿) 家住村里,出门有活干。“我家就在这个村边,有空就来除草、摘菜、装箱,活不算累,80至100元一天,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到钱。”近日,在黄平县旧州镇川心村的野蔬菜合作社,女村民雷安碧一边把采摘的蔬菜装箱,一边笑呵呵地说道。
在川心村的野蔬菜合作,像雷安碧这样的“产业女工”有近百名。在创业女能人程太芝的带领下,村民们不仅有了土地流转收益,也有了一个在家门口就业的平台。
2019年,程太芝在川心村建起2000亩的野蔬菜培育种植基地,并成立了合作社。至此,周边妇女们不再为打工而离乡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养家,成为了蔬菜基地的“产业工人”。业兴人旺,川心村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在该县的忠源圣制衣公司制衣车间,52岁的妇女杨春英正在工位上缝制衣服。说起制衣车间,她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在这里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生活越过越幸福!”
“忠源圣制衣公司就建在我们村委会这里!现在,许多妇女都不想外出打工,在家门口,打工,钱赚了,还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去料理自个儿的家。”谷陇镇青塘村党支部书记杨刚介绍说。
走进重安镇安江村农业产业大棚,妇女们正热火朝天地给蔬菜除草、培土。女工吴治英开心地说:“一个小时10元,一天下来也能赚七八十元。以前在外打工四处漂泊,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既能挣钱,还能做些家务。”
在该县浪洞镇浪洞村食用菌产业园,黑木耳菌棒从原料装载、挤压、薄膜装袋、高温灭菌消毒、菌种种植、分装打包、入库储存、打包外运,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40多岁的女工张世菊上有老、下有小,无法外出务工。2020年12月,食用菌黑木耳菌棒生产线建成后,村党支部安排她在这里务工,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月工资在3500-4000元。挣钱、顾家两不误,张世菊心里乐滋滋的。
近年来,黄平县按照“党建+”模式,通过招引一批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无污染的乡村产业项目,实施“支部+园区+企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工人”的家门口就业工程,带动农村产业工人实现不出村就能进厂上班、进园区和合作社务工。截至目前,该县建成“家门口”就业项目160个,直接带动农村妇女就业26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有收入,在带来满满的幸福感的同时,“产业女工”奏响乡村振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