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彭云美 杨元红 戴正国 吴昌连) 又是一年秋收季。得益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在剑河县的田野上,一台台农机纵横驰骋,大规模机收全面展开,各种先进农业机械的运用,成为丰收田野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风吹稻田千层浪。经过5个月的培育,位于剑河县南明镇的贵州省首个水稻“无人农场”迎丰收。今秋收稻谷,农场用上了新科技——无人驾驶收割机。
“平时用人工收割,四五个人都要一两个小时,现在用无人机收割十多分钟就收完一亩了,效果当然好。”南明镇“无人农场”员工苏吉强说。
据了解,这台农机搭载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无人驾驶系统,通过定位、规划、控制,即可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相当于给农机装上了智慧“大脑”,农机手只需轻轻操作屏幕,就能远程操控无人驾驶收割机进行水稻收割、脱粒、卸粮等无人化作业。
“先在这块田定位好ABCD四个点,在平板端就会自动生成一个回字形路径,我们只需要把车放在这个路径上,然后点击开始按钮,无人机就可以自动作业了,精准度误差只在五六厘米以内。”技术员王汾兴介绍说。
农机给力,种地更省力。无人收割仅仅只是剑河县“无人农场”智慧农业中的一环。在该“无人农场”,通过“云端”管理、掌上操作的方式,无人机械覆盖了农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从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翻土种地、挥镰割稻,到现在农机“长眼睛”“装大脑”,耕种和收割速度不断刷新,农民种粮方式的变化,也见证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现在正在收割的这块地是旱直播和水插秧,农民的反映很好。实践证明,在我们贵州丘陵山区也能搞‘无人农场’,也能实现无人化生产。在贵州这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完全可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高兴地说。
今年以来,剑河县以5000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为示范,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实现水稻种植从播种到植保到收获,全程机械化、部分无人化作业,实现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双提高。
“收入达到了预期目标,下一步,还要把这个小地块改成大地块,进一步实施机械化,在耕种、管收方面使用全程机械化,实现粮食的高产高效,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在高产示范上做出更大的文章。”县委书记袁尚凯说。
图为农技手在远程操控无人驾驶收割机进行水稻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