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0月01日

国庆与丰收撞满怀

□ 李进兰

“妈妈,国庆假期我们去哪里玩呢?”一天早上,儿子扬起小脸满怀期待地对我说。我看了他一眼,狡黠地说:“等着呢!绝对会让你此生难忘!”疫情当下,外出旅行不是最佳选择,回老家帮母亲收庄稼是我期待很久的事。回忆悠长,记忆深处,那些金黄色的瞬间如海上航灯,在脑海里跳跃闪烁。对于国庆假期,我有了一份迫切的期待。

十月一日早,孩子们收拾妥当,一朵朵小阳光铺在他们的嘴角眉梢。汽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秋风凉爽,心情怡人。各地反反复复的疫情,在困住我们脚步的同时,也困住了我们的心灵。路边,高低起伏的绿意,金灿灿的稻香,垂吊在地里的玉米棒子……通通赶走了留在心里的浮躁,满足和喜悦跃上心头。

到了母亲家,吃了早饭。我们长裤、手套、帽子全副武装,带上篮子袋子,坐上车子出发。

“喔!这就是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儿子兴奋地感叹,又迫不及待地把玉米从玉米秆上掰下来。他双手撕开玉米的外壳,两手一掰,玉米棒子离开玉米秆,再一手拿着比他小手还大的玉米棒子,一手捏住尾端的外壳,弯是膝盖,用力往膝盖一掰,玉米和玉米壳分开,再来一个抛物线,一枚玉米棒子稳妥地落在他的篮子里。不到一会儿,儿子的篮子装满了。女儿也不甘示弱,她的小篮子也装满了。再看看老公的,母亲的,都满了。平时不善言谈的老公也面带微笑,嘴里不住嘟囔:今年母亲栽种的玉米真好!棒大,玉米粒饱满,几十包就满满的一篮子,两篮子就一麻袋,真让人掰了停不下来。每个人的脸上,是一堆堆丰收的喜悦。

第二天,我们去收割稻谷。孩子们经过前一天的劳动,虽然有些疲惫,但还是欢欢喜喜随我们来到稻田。一望无际的稻田,满目金黄。我一边搜索着母亲家的稻田,一边和孩子们飞奔在阳光下的田埂上。我们像三只可爱的蜻蜓,抬起双手,迎风而行。眼前是稻穗,身后是母亲渐行渐远的叮嘱声。

来到了记忆中的稻田,我们蹲在埂上,查看今年稻穗的样子。枝发得不错,稻粒粗大饱满,稻穗低着沉重的头颅。一旁,儿子小心翼翼地握住稻穗对妹妹说:“这就是袁隆平爷爷发明的水稻,他不光解决了我们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其他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贡献。”“我知道,我知道,在幼儿园,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他真是个伟大的人物,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对吗?哥哥……”女儿在一旁附和着。我立在一旁,不说话,默默地听着,看着。孩子们长大了,比我想象的还要懂得多!

孩子们跳下田,不太熟练地举起手里的镰刀。母亲在一旁叮嘱,有些急促。“我的小宝贝们,小心镰刀,别伤了自己;轻一点,稻粒可金贵了,力用大了,它就会掉到水里捡不起来了,很可惜的。”孩子们手小,还捏不住一个桩的稻穗。我让他们随爸爸去脱稻粒,儿子起初不同意,我说,每一粒稻谷就像外婆的孩子,掉一粒她都是最舍不得的。他不得已,只能放弃。

孩子们喜欢上了脱稻粒的工作。女儿把一把把的稻谷递到哥哥的手里,哥哥学着他父亲的样子把稻谷放进机器里。顿时,一颗颗饱满圆润的谷粒舒服地躺在木桶里。儿子在机器旁兴奋地说,妹妹快点!女儿嘀咕着:是外婆和妈妈割太慢了。儿子又向我们这边喊:妈妈,外婆,你们快点!我和母亲相视而笑,这速度已经很快了!我看着母亲,六十多岁的人了,动作还这么麻利!看着看着,我的眼里雾气顿生。可母亲笑着,脸上一道道的沟壑里,是满满的喜悦和满足。

一连几天,我们在母亲家,收玉米,收稻谷,收豆粒,收南瓜……我们忙碌着,孩子们新奇着,兴奋着,母亲喜悦着。我们陪伴了母亲,母亲粮食丰收入仓,孩子们亲近大地,触摸生活,体验生活,给自己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个假期,国庆的喜庆和丰收的喜悦撞个满怀,这个国庆我们过得不一般。

--> 2022-10-01 1 1 黔东南日报 c199376.html 1 国庆与丰收撞满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