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四中学 魏宗霞
初中历史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古今中外的历史大事分布在六本教材之中,不少教师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会将一课、一单元的所有知识点整理成知识结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维导图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快速掌握知识的重点,分清知识的层次,使思维更加清晰,从而增强自身的思维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最终挖掘出大脑真正的潜力。 这一方法对于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思维导图已经成为现如今历史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 但在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存在一些认识上或操作上的误区,随着教育教学要求的不断提升和改进,这些误区如果不加以正视与改进,思维导图在教学活动中将流于形式,无法起到辅助学生学习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易出现的误区分析
结合自身的教学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笔者发现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方法时,存在一些误区,下面将一一列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误区一:急促型
有些教师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没有摸清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之前,就开始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预习或复习。许多学生对这一方法很陌生,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应用,甚至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
误区之二:形式型
部分教师只要求学生将课程重点构建出知识框架,应付作业就好,思维导图的教育工作成了一种形式,并不能真正实践于课堂教学中,也就提升不了教学效率。另有一部分教师发现学生设计出来的思维导图难以达到自己的要求,也没有耐心地指导学生,慢慢放弃了对学生的训练。没有学生的自主总结思维导图的过程,就重新回到传统灌输式课堂,课堂变得沉闷乏味。
误区之三:控制型
不难发现,在历史思维导图方法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并不善于指导学生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却在不自觉中全程掌控学生思维导图的设计。如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妄加否定,而不是给予积极的鼓励与肯定。还有一些教师觉得自行设计思维导图太过麻烦,浪费时间,就会到网上套用模板复制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别人的思维导图,而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理解其中的联系及意义。因为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在思维导图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要对应学习内容联系适合的思维导图模式,从而同教材知识进行融合。一般情况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教学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制定完整计划
初中学生的思维及心智并不成熟,同时面对过多的课程、新环境的变化,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强制灌输给学生思维导图的理念,反倒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制定完整的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不同班级的情况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方法。
(二) 突出教学主体
教师需要明确所有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学生,思维导图运用中也要确保学生的主角参与度。通过学生自己对既定的学习内容进行接触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记忆点,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知识进行思维拓展,发挥个人想象和创造, 巧妙地将课本内容同实际社会生活具体现象联系起来,逐步深化对历史内容的记忆。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要紧紧抓住五四运动的精神核心:“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重点探究挖掘五四运动精神中民主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在学生完整地学习有关五四运动的事态发展总体结构之后,教师要将学习结果进行升华,从历史人物的勇敢面对和不畏困难的作为中激发学生内心激昂的热血情感。
(三) 严格把控主题
思维导图形成过程中有一个既定的总结性主题,在对具体内容拓展展望的时候要紧扣主题,以此为发散中心,然后对周围事物逐渐延伸,揭开面纱接触理解内容,对其再进行浓缩整合,最终形成小结。例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进行剖析,探究如此重大的国家事件成功所需要的中坚力量。还要让学生明白人民解放战争的艰苦过程,要求他们理解战争胜利的现实意义。
(四) 注重逻辑合理
时序性和空间性是逻辑性重要的两个方面,时间先后顺序是思维导图发展的横纵轴,而空间框架是思维导图构造的第三维支撑,二者相互结合能够让具体情境内容更加生动立体。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也要紧抓逻辑性相关的时间空间感,在合理教学历史文化 内容的过程中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结合应用,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思维导图策略来解决。 构造知识思维框架的时候首先要注重积聚,把散落的知识点、重难点串联起来,利用逻辑性框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捋清学习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