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王明浪
深秋,凌晨5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香甜的睡梦中时,居住在榕江县车民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潘小嫩和丈夫龙建明和往常一样,已经“整装”待发,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熬了半宿的骨头汤、包好的新鲜卷粉等物资搬上小三轮车,在暖黄色的路灯下朝着不到百米的共享摊位缓缓驶去。
“嬢嬢,我要5个卷粉,少放点辣子!”
“老板,我要打包两碗汤粉!”
“姐,我要一碗汤粉,放酥肉!”
……
汤锅、米粉、调料、桌椅刚摆好,上班的、送孩子上学的人们便陆陆续续来到潘小嫩的小吃摊点单,一时间,小吃摊变得热闹起来。
7点钟,潘小嫩的大儿子带着4岁的弟弟准时来到小吃摊前。
“这两元钱是坐公交车用的,这两元是给你买文具的,到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要好好学习……”潘小嫩反复叮嘱大儿子。趁着暂时没有顾客,她又快步将小儿子送到距摊位50米开外的幼儿园。
“以前我们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最牵挂的是家里的娃娃和公公婆婆没有人照顾……”回想起外出务工的日子,潘小嫩言语间有些哽咽。他们家之前是在栽麻镇高扒村,为了生计,夫妻二人常年外出务工,一家人聚少离多,心里虽有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2018年,乘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东风,潘小嫩一家从农村搬到了榕江县易地搬迁安置点卧龙社区,住进了新楼房,从村民摇身变成了“新市民”,交通、医疗、就业、入学,各方面都得到了保障。
“现在条件好太多了,我们家离学校、幼儿园、摊位、医院,都在百米左右,很方便。”潘小嫩感慨地说,初搬到卧龙社区时,社区干部给大家推荐很多就业岗位,最开始她选择到县里的产业园上班。但由于上班时间固定,没办法照看孩子。后来她发现所在搬迁小区经营的早餐店少、种类也单一,于是决定在小区摆摊卖早餐。
采访中,记者发现,小区里的很多居民都变成了“小老板”,有卖水果的、卖菜的、卖生鲜猪肉牛肉的、卖生活用品的……大家从农村来到城里,各自找到了谋生之路。
据了解,为帮助像潘小嫩这样的搬迁户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榕江县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以“榕易谈”为载体,充分发挥“楼管委”作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搬迁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