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洪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2%,希望的田野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作为农业大省和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农业发展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的关心和关注。早在2011年5月10日到贵州考察时就指出,“贵州农村人口比重大、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做好‘三农’工作至关重要”,要求贵州“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视察时又明确要求贵州要“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个轮子一起转”,积极发展“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2021年2月5日到贵州视察时再次强调,“要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拓展销售渠道,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为包括黔东南在内的贵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农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全省农业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2021年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达4691.97亿元,较2012年的1437.97亿元提高了3.3倍,占全国的比重(3.2%)提升了1.5个百分点。
和全国全省一样,十年来,黔东南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良好生态优势,深入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全力推进坝区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全州农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坚持政府引导,黔东南农业发展实现了“质”“量”双升。
从近十年的发展实践来看,黔东南农业取得显著的成效,其核心就是党委政府坚持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来抓,得益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要求,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方面给予农村主导型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优惠,从而吸引各种经营主体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投入;另一方面结合州情实际,坚持州级统筹组织领导、政策扶持、督查考核,县级统筹产业布局、资金投入、资金监管,乡村统筹落实土地、产业实施、参与群众,划定区域发展相关产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2017年以来,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全州上下连续开展“春季攻势”“夏秋决战”“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等行动,推动全州农村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业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跃升。2021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5.59亿元,是2012年161.97亿元的2.8倍,2012至2021年年均增速为6.8%,高于全国4.2%的年均增速。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01.3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60.67亿元,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10.1%提高到2021年的29.7%,农业换挡提速成效明显。同时,全州粮食总产量由2012年的112.6万吨提高到2021年的133.73万吨,连续7年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12年的259.7万千瓦增加到2021年的303.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从2012年的18.9%增长到2021年48.0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1.78%,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因地制宜,黔东南农业发展实现了“坝”“林”双变。
从要素禀赋条件看,黔东南人均耕地少,山地和坡耕地为主、细碎分散,“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全州农业禀赋的基本特征,但黔东南拥有3269万亩林地、人均10亩林地的资源优势,拥有424个200亩以上坝区的宝贵耕地资源。十年来,黔东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把坝区和林下作为主阵地,坚持把低效作物调减作为主抓手,积极发动群众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替代种植的蔬菜(辣椒)、食用菌、茶叶、中药材、花卉、精品水果(蓝莓)等主导产业规模呈“井喷”式增长。在林区利用上,黔东南从2018年开始发力,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坚持“长短结合”,以实施种、养、加、旅“四大工程”为抓手,突出抓好林下食用菌、中药材、养鸡、养蜂四个重点,强化组织领导、政策保障、统筹调度、要素保障、宣传发动、责任落实“六大机制”,推动全州林下经济迅速做大做强,把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变成金山银山。2021年,全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达705万亩,油茶基地建成面积140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795亿元,林下经济带动91万农民增收,2个案例入选国家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4个基地入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经济领跑贵州全省,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加快发展。在坝区利用上,黔东南坚持按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优势品种率先突破”的原则,围绕省确定的十二大产业,坚持以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辣椒、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果、生态家禽、生猪、牛羊、生态渔业、花卉、特色林业等12个特色农业产业,着力在优势产业规模上取得突破,积极构建坝区“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格局。2012年以来,全州建成省级农业园区62个、500亩以上省级样板坝区15个、达标坝区59个,坝区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到2.03,坝区平均亩产值提升到9681元,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坚持市场引领,黔东南农业发展实现了“产”“销”双旺。
农业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市场需求的推动是关键。十年来,黔东南坚持质量为本、市场为基、品牌为先,从“产”“销”两端同步发力,着力生产最绿色的农特产品,擦亮最优质的“州货”招牌,推动实现产销无缝对接,助力全州农产品风行天下。在“产”方面,黔东南坚持围绕“规模化”“标准化”,着力把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到优势产区,以标准来保证质量、提高效益,推动形成规模效应。经过这十年的发展,黔东南目前已制定州级农产品地方标准(规程)240个、省级地方标准51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9.8%,全州中药材、油茶等种植规模均突破100万亩,蓝莓、太子参等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太子参种植面积全国最大,麻江蓝莓标准化示范区成为贵州省唯一的全国优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百香果从无到有并成为全国百香果产销平台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在“销”方面,黔东南坚持强龙头、树品牌、扩销路,不断提升农业市场化水平。2012年以来,全州农业产业化州级以上龙头企业从264家发展到了现在的576家,省级龙头企业从38家发展到现在的118家,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从251家增加到2700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157个。同时,2019年开始着力打造“苗侗山珍”公用品牌,品牌覆盖州内40个地标产品,涵盖农特产品200余种,“两品一标”获证从2012年的9个增加到2021年的91个(绿色农产品48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43个),农产品质量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苗侗山珍”产品年销售额达2亿元以上,黔东南优质农产品名片越擦越亮。此外,按照“主导州内市场、抢占州外市场”的目标,强化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通过农产品进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等方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建设500亩以上坝区产品直供直销基地、在省外目标市场设置销售窗口、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模式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确保黔东南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不滞销。2012年以来,黔东南建成冷库容量41万立方米、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6个、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16个、乡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671个、省外直销窗口30余个,通过“订单式”合作将农产品销往粤港澳、北京等地区。2021年,全州农产品销售达60.96万吨,销售额达92.33亿元。
坚持群众参与,黔东南农业发展实现了“村”“民”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来种地’,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如何调动广泛农户深度参与,事关农业发展的成败。十年来,黔东南坚持党建引领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党社联建”,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切实把基层党支部与产业发展、贫困群众紧密连接起来,不断完善“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农户”等农村产业发展与村集体及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确保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从“村”来看,十年的农业发展,推动全州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其中收入达10万元的村增加到1109个,收入达50万元的村增加到254个,村民年收入超1万元、村集体经济超100万元的“双超村”发展到81个。随着村产业和集体经济的快速提升,不仅提高农村产业组织化程度,推动了产业加快发展,而且极大提升了“村两委”的威信,还密切了干群关系,激发了干部群众谋变谋发展的热情。从“民”来看,一方面,通过积极选树农村产业发展典型,用群众身边的典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人,逐步引导群众由为“吃”而种转到为“卖”而种上来,不断激发农村群众自发、自愿、自觉发展产业致富的愿望;另一方面,通过坚持上好培训农民这堂大课,持续发动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传帮带,积极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一批“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变成了“在土里掘金的新农民”。2012年以来,黔东南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带动80万以上农村群众实现增收脱贫,88.8万农民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0多万农村群众由农民变成“股东”,405.4万人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得到确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625元提高到2021年的12289元、年均增长11.47%,农村产业发展红利真正转变为农村群众手上的真金白银。
当前,黔东南已将“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系统部署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乡村治理“五大行动”,研究出台了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林下经济、生态渔业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全面建立起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构建起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四梁八柱”。2022年4月,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明确在黔东南“建设面向大湾区的生态农林产品基地”,并为黔东南量身定制了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下一步,黔东南将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围绕“建设面向大湾区的生态农林产品基地”目标,更加注重市场化推动、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创收增收,不断开创苗乡侗寨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