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江华
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字、图片、表格等材料加以记录和体现工作过程无可厚非,这样有助于印证工作过程、展现工作成效和总结工作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到基层督查检查或年终考核时都以检查材料为主,并把材料的多少作为工作优劣评判的标准。基层干部为应付上级检查,把“材料美化”“过程记录”“应对检查”当作干事导向,以留下好看、完美、契合上级领导心意的材料取代真抓实干,导致基层工作走偏走样。
工作中过度“留痕”现象发生在基层,其实根子在上面,是形式主义倒逼痕迹主义和痕迹主义应对形式主义的体现,工作生搬硬套,不深入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对标对表唯“材”是“举”,重“痕”不重“绩”等现象,导致基层干部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加班加点按照检查清单疲于“留痕”。有的基层干部甚至调侃地说“平时工作干得好,不如材料做得好”,材料做得好,工作就得到认可。 材料“留痕”现象表面看认认真真,实则是“精致”的敷衍与应付,不仅偏离了基层工作主题,还占用基层干部的大量时间和精力,容易滋生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影响实事求是的干事创业生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上级部门在面向基层督查检查考核时,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督查考核材料清单的制定应简明扼要,能少则少,突出重点,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也不给督查考核组上“枷锁”。要加大工作成效在督查考核中的权重,查阅材料的同时,多下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工作实际情况,多看工作成效,多听群众声音,把群众的评判作为督查考核结果的主要依据和参考。要“实”字当头,察实情、办实事、看实效,让基层干部实打实地感受到上级部门督查检查作风的转变,工作方式的改进,为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留痕”导向,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