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田清
已经有两个年头没有回家乡了,每次在梦里,我仿佛都隐约听到那声声召唤。
我的家乡位于国家森林公园九嶷山的九峰之一——石楼峰下,三面环山、山清水秀,是一个历经了千年风雨历程、令人神往的古村。全村近千户、四千余人,全为李姓。
今年初秋,我决定回家去看看这片曾经熟悉的山水。
坐在车内,从车窗外看到雨帘中的故乡风景如画,群山弥漫着蒸腾的白雾,时现时隐,给人如梦似幻的感觉。
进入村头,青砖黑瓦、屋脊起翘、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在秋雨中若隐若现。这些在明清时代留下的古建筑,建造精致、古色古香,恰似一幅古雅、秀丽的湘南风情画。
古村还不是旅游地,对于远方来的客人,连溪边洗衣的小女孩也不会多看两眼。没有门票,没有浑浊,没有喧嚣,没有任何商业色彩的添加物,只有村前那座雄壮而古老的翰林祠,在静静地迎候着过往的行人。
我来不及回家,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翰林祠前,只见主楼正中,嵌有用正楷字书写的“翰林祠”匾额,在雨雾中仍闪闪发光。
久安背翰林祠,又称林祠牌坊、恩荣坊、广公祠。据考证始建于宋代,系为纪念宋太常博士李世南所建。李世南,字唐卿,久安背村人,于宋真宗祥符元年(1017年)乙卯科登蔡齐进士榜,授大理寺评事兼太常博士,宝元元年受诏升理寺丞正,后世子孙为纪念李世南而命名为“翰林祠”。
环顾四周,翰林祠如众星拱月般屹立在村中心,气势恢宏。祠前,池水如镜,田畴阡陌;右边的墙壁上,镶嵌着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匾,十分醒目。既显示了这座翰林祠高大上的身份,又表明了它与北京故宫是处于同一级别的文物。大门两侧一左一右立有圆雕石狮一对,高大威猛,以示久安背这个大院子门第高贵。狮子为左雄右雌,雄狮笑容可掬,脚踩石球,象征权力,统一寰宇;雌狮温驯可爱,蹄护小狮,寓意子嗣昌盛。大门前立有大石鼓一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门档石”,令翰林祠更显尊贵。俗话说的“门第”“门当户对”,就是指门前的“门当石”和门楣上方的短柱“户对”,在古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它的形制、大小、样式、色彩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此刻,翰林祠显得十分恬静。我停下脚步,任凭秋雨在我的脸上拂过,凝神屏息,不觉中一种熟悉的气息缓缓地沁入了心底最湿润的地方。
我抬头往翰林祠正中大门上方一看,赫然挂着“进士及第”木匾,两边侧门上,分别挂着“敦诗”“说礼”的木匾,隐隐地飘逸出一股文雅之气。历代祭舜官员、文人墨客,常在翰林祠小憩,曾与村主人唱和吟咏,留有不少诗文题墨。
“敦诗”“说礼”四个字,道出了千年古村人才辈出的奥妙,即“读书、尊礼”比什么都重要。一直以来,他们耕读为本,诗礼传家,世代遵循“敬君师、尊祖宗、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遵礼义、砺廉耻、课子孙。”的祖训和家风。
这是一种传承,更孕育着希望。因而,这个聚族而居的家族绵延千年,历代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宋朝有李世南、李绚、李时亮、李端、李安、李伯辉、李敷七进士;明朝有“旌表善人”李元广;清代有文坛巨匠李光岳、儒林翘楚李香南、江南才子李永绍、提督军门李景暘、李运荣。翰林祠是古村群众集会、娱乐、休闲的好场所。从我有记忆来,它就屹立在院子中心,见证了古村的点点滴滴。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翰林祠里玩耍,在那里嬉笑打闹、捉迷藏。年少无知的我们,还感受不到那份属于祠堂的庄严、肃穆。古朴厚重的木门,每次推开时总是发出“吱呀”的声音,散发出久远的陈年气息。
对翰林祠文化颇有研究的堂弟告诉我,久安背翰林祠为古宫殿式建筑,宋代建下座三厅,明建祠前牌坊,后经同治三年修葺,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修上座二厅,始成现在的一牌坊、一门楼、一戏楼、两厢房、五厅堂、五天井的格局。
全祠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呈阶梯式纵深七进96米,宽20米。整座建筑以72根立地支柱为支撑,寓意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72贤弟子。
我轻轻推开翰林祠的大门,还未进入,一种木香味就扑鼻而来,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家乡翰林祠的门楼为全木结构,高10米,宽14.5米,深4.5米,四柱三数歇山顶屋面,三楼下各饰七层如意斗拱,飞檐宝顶,装饰木雕花卉与图案,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里,在花格漏窗间,总缠绕着悠长绵延的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翰林祠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悠绵而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就像是母亲做的棉袄,温暖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温馨生活的味道。
走进翰林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二层八柱的木戏楼,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雕花木梁,镂花门窗,木板戏台,花式护栏,青瓦覆顶,颇具江南建筑的味道。
小时候,我们这些“小把戏”一个个爬上高高的戏台,半睁半闭之间,只听锣鼓一响,生旦净末丑陆续登台,唱念做打各显神通,过足了瘾戏。
拾级而上,越过戏楼为看戏坪,看戏坪鹅卵石铺地,分两级台阶,第二级比第一级略高20厘米,可容纳观众近千人。
戏楼对面的斗拱下方,正中挂着一块大木匾,上面书有“威震南邦”金光闪闪四字。据村谱记载,这是清代咸丰年间,永州知府杨翰题赠提督军门李景暘的匾牌。
再往里面走,依次是前厅、中厅、后厅、轿亭、祖祠堂。每栋建筑之间,用天井相隔,走廊相连,既很好地解决了采光、排水、通风问题,又遵循了中国古代建筑“聚气生财”的堪舆学理念,巧妙把各单体建筑连成一个整体。
若是晴天,抬头便可看见从屋顶投进的阳光,一丝一丝地照在天井里布满苔藓的青砖上。下雨时,雨水“嘀嗒、嘀嗒”从屋檐流入天井,轻轻击打着青砖。
小时候,我总是静静地看着屋檐水一滴一滴地掉下,享受着雨水滴在天井里敲出的那一曲曲悠悠的江南小调。
边走边看,脚步缓缓,不经意间我走到了翰林祠的最里面,这是神圣的祖祠堂,这里供奉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常年香火不断。
我静静地伫立在祖先的牌位前,思绪飞过了时空隧道,飞向了我的童年往事。
在我的记忆中,每逢过年过节,院子上的人家都会提着酒菜来到祖祠堂祭拜祖先,祈求来年诸事安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大家坚信,老祖宗就在冥冥之中,一定会庇佑子孙兴旺、族运兴盛。
小时候,春节那天,我总是早早地换上新衣,跟父亲一起来到祖祠堂。那时太小,并不懂得虔诚的仪式代表着什么,但还是学着大人的样子,拿着点燃的香火,向列祖列宗的牌位拜上三拜。
祠堂祭祖,已然成为久安背人血脉汇聚、感恩思孝、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在这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通过祭祖,激励后代继承祖先的美德,建功立业,发奋读书,像这些金榜题名的翰林进士一样,中举人、登进士、点翰林,光宗耀祖,光耀门庭。
家乡的翰林祠是存放乡愁的陈列馆。慢步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先人们熟悉的脚步声,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充满了家的味道。
家乡的翰林祠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它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久安之子向往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