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0月19日

换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易地移民搬迁的“丹寨答卷”

—— 丹寨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纪实

图为丹寨县金泉街道移民安置区

○ 通讯员 张燕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住在山旮旯,就怕两件事,一是连夜暴雨,二是家里有人生病。”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经搬入丹寨县金泉街道东湖移民社区安置点的搬迁群众杨景富感慨万分。

杨景富家原来住在龙泉镇得禄村,村里山大沟深、土层较薄,是丹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加上基础设施滞后,杨景富一家人辛辛苦苦几十年,依旧是“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

“苦日子、穷日子真的过怕了,看病难、娃上学难,房子条件差,生活条件落后。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只能靠种庄稼,一年下来收入只够勉强维持家用。”杨景富说。

既然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既然重重大山阻隔了村民分享现代化的红利;

既然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一个字:搬!

一场在丹寨脱贫史上注定要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由此拉开大幕。

党的十八以来,丹寨县对居住在高海拔贫困山区、深山区、石山区3042户13045名贫困群众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投入资金10.93亿元,建成东湖、金钟、扬武等3个移民安置点,彻底解决了山区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培育产业难等突出问题。同时,积极完善配套设施服务,统筹抓好搬迁群众就业工作,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让一户户贫困群众迎来新生活、一个个小康梦得以实现。

顶层设计 政策执行不走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做到实施一个搬迁项目、安置好一方群众、实现一方人脱贫。丹寨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的头等大事,重点盯紧居住在深山区、生活条件差、就业无技能、增收无门路和就地脱贫难的贫困人口。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指挥部,着力狠抓政策设计、项目推进、组织协调等。探索出了以种养业带动、帮扶车间增收、公益岗位补充、劳务输转增收、个体经营带动、政策兜底保障的立体产业模式。以乡镇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责任主体,全力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确保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精准到户。

扶贫搬迁表面上是人的迁移,实则是人所在生产生活环境的变迁。丹寨县编制了《丹寨县2016-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出台了《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丹寨县2016-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分配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完善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调动一切有关力量,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新建和扩建集中安置区通水、通电、通路、通网,让搬迁群众享受便利的基本公共服务。围绕“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后续怎么办”“搬后如何管”等问题,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行系统、全面规范。以易地移民搬迁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群众搬得安心、住得舒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符合丹寨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新房新校 老少同乐享幸福

从旧居到新房,今非昔比两重天。有电、有自来水,出门就是宽阔的马路,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说起搬出大山的变化,金泉街道金扬社区居民张金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时间回到几年前,张金开老人是村里最后一个决定搬下山的搬迁户。2018年,老人因搬迁的问题还和驻村工作队长文珍伟红过脸,“我种了一辈子包谷,现在让我去城头种菜卖,我不会,我也不去!”原来,老人是担心搬下山,没有了收入来源。

为了让村里的群众吃上搬迁“定心丸”,麻鸟村驻村工作队决定带上村民代表到安置点的蔬菜、蓝莓、食用菌基地看看。按照计划,丹寨县在社区组建产业合作社,帮助群众务工和发展产业,心里有了底,张金开和村民们主动申请要参加易地扶贫搬迁。

清晨,丹寨县金钟一小的孩子们整齐地坐在教室里晨读。校园内,大操场、塑胶跑道、图书室、乡村少年宫,学校设施应有尽有。

“我之前在复兴小学读书,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和姐姐每天五点办钟就起床走路去读书,要将近八点钟才到学校,特别怕冬天和下雨天,又冷又滑。”五年级的陈兴桥回忆说,下雨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和姐姐没少摔跤。

陈兴桥的老家在扬武镇争光村,是丹寨县最边远的村寨之一,上学的路环绕在半山腰上。凌晨五点起床,每天来回要走近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习,有时候走慢了还要迟到。

2018年,丹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面建设完成,距离丹寨县金钟一小仅一街之隔,当年,扬武镇村争光村共50户214人迁入其中。

陈兴桥一家搬迁到金泉街道金钟移民社区,100多平方米的搬迁房,装修温馨简单,干净明亮。陈兴桥的父亲在县城从事粉刷工作,母亲则在新家后面的企业上班,收入稳定,一家人在城里的日子有滋有味。

聚焦后扶 安居带动百业兴

如果说“搬得出”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前半篇文章”,那么“稳得住、能脱贫”就是“后半篇文章”。

“之前住在山上,种地是最紧要的事。”蔡金春告诉笔者,没搬迁之前,他住在丹寨县雅灰乡叮咚村,村里164户人家从山脚蔓延到山腰,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这里世代被贫穷和落后困扰着。

靠天吃饭的生活,蔡大姐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搬了新家,好日子才刚刚开始。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讨生活,如今却搭上了东西部协作项目快车,进入移民安置点爱心帮扶洗涤车间从事洗涤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蔡金春充满感激。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在扬武镇干河村蔬菜基地,新一轮的蔬菜移栽如火如荼,移民社区的村民们一大早就忙活起来了,近年来,该镇通过大力实施“稻+菜”接茬轮作,让搬迁群众的产业“接二连三”。

“蔬菜基地面积240亩,利益联结搬迁户140户,我们通过‘公司+基地+搬迁户’模式组建了合作社,他们可以获得务工、入股和分红收入。”扬武镇金湖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明军说,基地年底前能够带动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

截至目前,丹寨县已累计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搬迁群众7000人次,培训覆盖率达100%,累计实现就业6430人。发展茶叶、天门冬、板蓝根、毛豆等产业基地5个;引进制衣、蜡染、银饰、食品加工、藤编制作、手工制作、箱包等爱心车间10余个落户安置点周边,带动搬迁劳动力就业2560人次,人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至5万元。搬迁劳动力家庭已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温馨配套 安家安身更安心

搬出了、稳住了,还要让搬迁户们更有归属感,“安身”更“安心”,丹寨县坚持把完善配套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作为优化入住环境、加快搬迁群众社会融入的工作重心,着力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教育保障。每个安置点周边1公里范围内均建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子女可就近入学。目前,已建立幼儿园2所,改造提升小学1所,搬迁初级中学1所,引进万达职业技术学院落地安置片区。

医疗覆盖。每个安置点周边500米范围内均配建有公办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社区内均配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群众可就近就医。目前,参照乡镇卫生院标准建立政府主办的卫生院1所,引导民营医院落地搬迁安置社区1家,建立社区卫生室4家。

设施齐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城镇化机制安置,统一修建道路,安装水、电、闭路电视和宽带网络,集中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住房、交通、饮水安全等公用设施齐全。目前,引进平价菜场、平价超市4家,开通公交车直达线路1条,开通农商行服务网点2个,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

“只有干出来的辉煌,没有等出来的精彩”。丹寨县易地移民搬迁累计投入资金10.93亿元,共计完成搬迁3042户130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15户12718人,搬迁对象已全部脱贫清零,圆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任务。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2-10-19 —— 丹寨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纪实 1 1 黔东南日报 c200182.html 1 换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易地移民搬迁的“丹寨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