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0月26日

示范带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岑巩县突出抓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 高应攀 吴艳) 岑巩县以省州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为机遇,围绕杂稻制种和油茶两大主导产业,做好“多特色”文章,充分挖掘思州文化、土司文化、思州战鼓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印记留住乡愁,重点推进环境整治,岑巩县以“四个突出”抓实特色田园乡村集成示范点建设,示范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突出特色强产业。围绕杂交水稻制种和油茶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做好“多特色”文章。做强田头杂稻制种传统产业。岑巩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获得农业农村部新一轮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支持五年,每年5000万元,连续五年共投资2.5亿元,也是贵州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县。2022年,岑巩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55万亩,占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91.02%,生产种子780万公斤,产值1.5亿元。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群众”的模式,通过“反租倒包”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做优山头油茶新兴产业。近年来,岑巩县结合自然生态条件,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把油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来抓,对促进农户增收、助推乡村振兴有着积极作用,2022年,完成油茶种植面积10800亩,油茶面积达11.72万亩,挂果面积2万余亩。已建成百亩基地121个,千亩基地6个,在建万亩基地1个。预计到2022年底,油茶籽产量达700吨,茶油产量20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生猪、湖羊、生态渔业、中药材等单品规模化突破,重点引进加工企业开展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宣传推介,提高产品知名度,卖出好价格,实现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突出共建聚合力。省、州、县级13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县、乡、村三级均成立试点建设组织机构,统筹力量,高位推动,以十一届村(居)“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意识,通过组织群众召开院坝会、火塘会、村民小组会议,商讨示范点建设什么项目,建成什么效果,建后如何管理,从“一方案两规划”的制定到项目的实施,严格执行“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制度,通过群众对全村生态、生活、生产等事项进行集体决定,群众自我管理主体意识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持续加强。目前,13个特色田园乡村示范试点组织村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举手表决通过事项400余件,召开讨论会180余次,群众帮助协调矛盾和问题256起,参与投工投劳1800余个。

突出原貌留乡愁。省、州、县级13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充分挖掘思州文化、土司文化、思州战鼓文化资源,强化文化文物修缮保护,在房屋修建、庭院打造和文化戏台、群众娱乐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融入图案、故事等土司文化元素,着重突出乡土文化与特色田园乡村融合,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讲好村里的老故事,通过文化印记留住乡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和村庄特色风貌,按照“宜花则花、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原则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庭院美化,防止大拆大建,真正让基层农村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家园。

突出功能夯基础。省州县三级13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整合乡村振兴衔接、制种大县奖补、省州示范补助等资金,结合村寨基础功能需求,不断完善道路、雨污水、消防安全、庭院美化、村庄文化广场、人行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自筹资金开展房屋改造、房前屋后美化等工作。抓住东西部协作机遇,加强与佛山市三水区沟通对接,积极争取资金项目支持特色田园试点村建设,并规范做好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目前,省、州级5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实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98个,已完成项目98个,惠及994户3976人。

--> 2022-10-26 示范带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1 1 黔东南日报 c200677.html 1 岑巩县突出抓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