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忠寿
“重安江十里古峡”,位于黄平县重安镇至凯里市大风洞镇的平良村之间。重安江是贵州省清水江水系的一级干流,流域地带呈瓜藤状和树枝状,展布于武陵山脉与苗岭山脉交错地带,其北面的翁马河发源于黄平县上塘镇与瓮安县交界的国家级朱家山自然保护区南麓,翁马河与鱼梁河均成V形和U形河谷,流经凯里市大风洞镇的平良村直下黄平县重安镇地段,形成深切的箱形峡谷,故称为重安江十里古峡。
重安江十里古峡,两岸峭壁如削,怪石嶙峋,水流急湍,礁石星落,巨石抵流,十里古峡河经过33座山、33个湾、33个塘、33个浪后到重安的三朝桥。古峡有间歇泉瀑布、美人照镜、花果山、深谷幽溪等众多景观,美不胜收。
重安江十里古峡位于黄平县西北,由重安镇乘船上溯一公里便进入峡口。莽莽苍苍的崇山峻岭被奔涌而来的江水劈成两半,形成了陡崖绝壁的深谷。高险峻峭的崖壁,衬映着一江碧波,气势巍峨清幽。古峡的江水可概括为秀、奇、古、幽四大特色,完全可以与长江三峡媲美。难怪有不少人到重安江十里古峡观赏后都盛誉重安江十里古峡为“小三峡”。
黄平县重安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守松告诉笔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由于交通不便,平良村群众到重安镇赶集,没有旱路可走,唯一的水路就是沿江坐小木船而下。那时,如果遇到农忙季节前后的重安集市赶集,每天少不下50到60条小木船上上下下、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重安江江面上呈现出一片木船穿梭的过往繁忙景象。
平良盛产各种竹子,重安江人编竹技艺高超。那时,每年秋收农忙到来之前,农村急需各种竹子编织的东西如晒稻谷的晒席、睡席,挑担用的竹箩筐等。平良人顺江水而下就把竹子运到重安来卖,又把重安人编织好的箩筐、晒席、睡席买回去用。
经过重安江的“三十三浪”时,人在船上,经大浪的扑击,如置身风口浪尖。十八滩头,暗礁、巨石,处处惊险。过了十八滩,舟行如飞燕,悠闲逍遥。俄而,见左岸一条支流注入江中,沿支流入口而上,就到了古峡的迷人景点“深谷幽溪”。深谷幽溪全长约7千米,溪谷两岸,奇峰怪石,高耸入云,苍山翠绿,充满生机,溪流曲曲折折,或缓或急,或深或浅,或宽或窄,如带延伸。溪谷中景点密集,有“七仙池”“白龙潭”“龙角峰”“一线天”等景点,景景奇特,处处有趣。
到了“三朝桥”,实则到了重安镇口了。名为“三朝桥”,就是分别建于三个不同时代的三座桥梁。一座是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建的铁索桥,这座古老的铁索桥是由十九条铁环相扣而成,铁链贯通两岸,跨度36.5米,宽4米,距江面9米,形若气势壮观的飞虹,它虽经历了百年风雨,却依然锃亮光滑,毫无绣痕;一座是建于1942年为抗日战争服务的石墩钢梁结构的公路桥,它由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一座是建于1996年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三桥并列横跨江面,近看江水,碧波清澈,远眺山峦,竹树叠翠,真可谓“三桥飞渡江水增色,高贾云集古镇生辉”!如今,“三朝桥”已经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朝桥”往上300米,有一陡崖,当地人称之为“撑腰岩”,如果你患上腰疼痛,经过“撑腰岩”那里时,顺手拿上一小节树枝往岩上的空隙处撑上,腰疼老火的就撑枝条弯一点,一般的腰疼,撑直就行,这样腰疼痛就会减轻或好转。当然,这只是个传说。
在“三朝桥”往上不远的江面,是一个间歇瀑布——“犀牛滚水”,它从30米高悬崖的一个溶洞中喷出,流入江中,晶莹透亮,如仙女散花,银河飞泻。瀑布每15分钟由小逐渐变大,又由大逐渐变小,周而复始,很有规律,极为奇妙迷人。
再往上游三公里,古峡中又一景观“深谷幽溪”出现在眼前。进入溪谷,便觉得一阵清爽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胸舒畅。潭水齐胸高,清澈见底,潭中一群群游鱼小虾,悠然自得地摇头摆尾。据说,谷中有七个天然浴池,传说是天上七仙女常下凡来这里洗澡,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七仙浴池”。如果你在这里痛痛快快地洗浴,定会一扫你旅途中的疲惫。
现在,就在“三朝桥”往上不到500米,正在修建一座小型水电站,名叫石厂电站,这个电站是集防洪观光旅游发电为一体的多功能电站。电站建成后,到时将会给重安江十里古峡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