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第三中学 王晓琳
“诱思教学”理念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符合现代新课标的改革方向,而且也在逐步被全国中学教育所接受,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符合中学生心理特性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始终贯彻落实学生的素质教育。本文通过提出“诱思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旨在推动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自主学习和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诱思探究”教学理念
1、概念内涵
“诱思探究”的教学理念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创造教学条件,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感官体验,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课堂,作为课堂中对知识的自主探究者,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实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能力、培养道德素质等教学目标,从而更好的顺应新课标的素质教育要求,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拥有更加完善的自身素质,实现全方面的发展。
2、理念实质
“诱思探究”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把教学中的“教”变成“诱”,把“学”变成“思”。历史教师要始终保证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客观事实,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实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历史教学资源,选择适合高中生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课堂的教学活动,通过资料问题的诱导,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保证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诱思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资料引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诱思探究”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必须要借助历史资料的引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文精神的发展始终处在教学的核心地位,但是在历史的实践教学中,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历史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从历史资料出发,建构“诱思探究”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提出“诱思教学”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自身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沉浸在历史资料中,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第四单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和危机》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给学生上节课下课时提供大量关于清朝历史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历史书籍来查验所给历史资料的真实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清朝历史的探索和研究,对清朝历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形成对清朝历史的初步知识基础。通过这样的引导诱学,推动学生对清朝历史产生高度的好奇心和兴趣度,进而推动学生更加充分的掌握清朝的历史知识。
2、结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诱学探究”教学理念,目的就是为了在学生掌握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诱发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结组讨论,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借助同学之间学习历史内容的讨论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来推动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分析,从而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正式教学开始之前,历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辛亥革命对于当时的中国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有的学生就就会提问:为什么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又有很多人说它是正确的呢?为什么辛亥革命最后没有成功?等一系列问题。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组讨论,推动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并且了解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掌握辛亥革命历史,学生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对前面问题的解答。
3、讲解再诱,推动学生积极思考
高质量的探究历史教学体系必须要实现探究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现创新,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用“诱发探究”的教学方式变得尤为重要,历史教师应该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再次诱导,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这一教学环节就是为了在学生出现理解偏差的情况时,历史教师可以有再次引导学生摆正方向的讲解机会。例如,在第五单元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搜寻一些著名的专业历史学家对于鸦片战争的评价和见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
4、成果展示,提高学生思维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体系要求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引导,推动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因此,“诱思探究”在高中历史的创新应用应该通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实现学生的历史学习和思维发散的融合。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融合历史教师的教学引导和自身对历史的探究创新,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旨。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应该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引用“诱思探究”的教学方式,基于高中生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通过诱发学生自主思考、结组讨论再进行成果展示,创新探索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