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谷陇中学 杨 流
常见的启发式教学是老师通过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运用启发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一、以启发式导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从教学的过程看,启发式包含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启”在教师,“发”在学生。作为教师,主要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使其从已有的知识材料中概括出已有的原则、规则、道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猫》这一课,首先用设疑法提问: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但打动我们的,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事与物。今天,我们来看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作者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六人为一组自由组合,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阅读课文。教师这一设计,让学生心目中有一个悬念,想知道这个结果。然后,教师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阅读时边读边用笔画出认为重要的语句,教师启发学生,哪一只猫的亡失对作者触动最大或影响最深?学生很明确地指出是第三只。随后教师又启发:请同学们又比较“我”对这三只猫的态度是怎样?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又要“更难过很多”?作者通过写第三只猫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步步设疑,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分析,指导学生在细读中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而理解了这篇课文,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设疑”的时机。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适时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使他们从单纯的“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移步到“思而有得”的主动局面里来。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的意思为奋发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的意思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想要表达而表达不清楚,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内因的积极性。
运用设疑法还要掌握好提出问题的分寸。教师提出的疑问既不能太深、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零碎。否则,都难以激起学生探索的兴味,导致“启而不发”。例如,笔者在讲授《万紫千红的花》这一课时,是这样提问:(1)第八自然段将花对昆虫的选择写得饶有趣味,原因是什么?(2)人们爱花的原因是什么?引用但丁的诗句有何作用?(3)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作为八年级学生,能答好这样的问题,是较为困难的,因为我们这里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弱,加上概括能力较差。且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十三四岁的学生,从心理发展方面来说,还很不成熟。他们思考问题比较简单。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他们没有比较丰富的框架知识做基础,联想也不够深刻,他们要回答老师提出的这些艰难问题很不容易。这就是“启而不发”,责任在于教师。
三、运用启发教学,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学习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爱学、会学。
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笔者的做法是,在课堂上注重问题的创设,氛围营造。在学生上语文课时,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以提示指导为主,通过提示、指导,来让他们掌握内容。
提问一定要精当,学生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深度,切忌提出一般化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教师提出下列问题:①本文作者是谁?②选自什么?③本文作者主持建成了中国自己人设计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是什么大桥?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在课文里马上找到答案,不经思索就能回答,这些问题不会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培养了学生懒动脑筋的坏习惯,容易培养书呆子,教学效果就会事与愿违。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确切精当,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具体明确,让学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沉思而后得,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在一堂课上也不能步步设疑,问个没完没了,只有巧妙地把它用在关键之处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课堂讲授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引人入胜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艺术。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当着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在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使得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