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02日

谈谈不同亲子关系状况下学生心理的幸福指数

○ 黄平民族中学 白 雪

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形成的第一人际关系,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那么,亲子关系与儿童的心理和谐是否具有相关性?亲子关系的不同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怎样的影响?本文以黄平县为例,对儿童亲子关系研究比较和儿童心理和谐的相关性提出研究假设。

一、单亲家庭学生与双亲家庭学生心理和谐差异调查

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和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青少年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儿童时期发展阶段上的,要促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应该致力于发展儿童时期,且在研究中与儿童相关的大多也是集中于在儿童的行为、人格、纵向发展等方面,针对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相关研究的较少。在亲子关系与儿童心理中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对父母对于儿童教养方式的研究上,研究的层面较为狭窄,忽视不同类型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在研究的亲子关系和儿童心理和谐的相关性内容上有待更深层次的拓展。本次问卷的结构与内容,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两个构成,亲子关系满意程度、互动程度、了解程度三个维度。亲子关系为4级计分, A记1分,B记2分,C记3分,D记4分(8、9、10、11题反向计分),分数越高,亲子关系越融洽。心理健康诊断测验4级计分,A记1分,B记2分,C记3分,D记4分,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程度越低。

二、单亲家庭学生与双亲家庭学生心理和谐程度比较分析

双家庭学生比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和谐更为健康,对该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分为家庭状况、均值、n、标准差、均值额标准误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均值在32.25、N值36、标准差5.862、均值标准误977;双亲家庭均值29.49、N值167、标准差4.915、均值380;其他均值29.40、N值10、标准3.950、均值标准误1.249;总计均值29.95、N值213、标准差5.131、均值标准误352。

由此可以看出,双亲家庭学生心理和谐程度明显要低于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和谐程度。研究假设I2b成立,即双家庭学生比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和谐中更为健康。单亲家庭学生与双亲家庭学生在心理和谐上具有显著差异,双亲家庭学生比独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和谐更为健康。

三、与父母同住与否学生心理和谐比较分析

儿童期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阶段,儿童期生活经验能改变脑的生化形态和结构。亲子关系的和谐不仅有利于儿童发展,也有利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与发展。由此可见,儿童时期发展亲子关系对其影响的重要性。

(1)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和没有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心理和谐差异显著性检验。在调查中,均值方程的 t 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2,小于0.05,研究假设J1a成立,即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和没有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在心理和谐上具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和没有与父母同住的学生不同的生活居住方式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谐程度。

(2)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和没有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心理和谐融洽程度比较分析。调查中,“是父母”均值29.17、N值138、标准差4.522、均值标准误385;“不是父母”栏均值31.39、N值75、标准差5.861、均值标准误677;“总计”栏均值29.95、N值213、标准差5.131、均值标准误352。从表中可以看出,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心理和谐程度明显要低于没有与父母同住学生心理和谐程度。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和没有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在心理和谐上具有显著差异,与父母同住的学生比没有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在心理和谐上更为健康。究其原因,没有与父母同住的儿童在亲子关系上融洽程度较低,并且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情绪和情感会渐渐变得敏感以及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因此,与父母同住的学生比没有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在心理和谐上更为健康。

--> 2022-11-02 1 1 黔东南日报 c201314.html 1 谈谈不同亲子关系状况下学生心理的幸福指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