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2年11月03日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路径

○ 黎平县城关第六小学 吴东泽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教育理论中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全体学生面对面交流,作为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兴趣的前提,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并提高数学课程的有效性。鉴于此,笔者对“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善于拓展教学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教授,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以及整合,从而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知识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信息技术是整合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如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资源,这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有效方法。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有质的飞跃,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例如,在学习“圆”这一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这一章节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进而拓展延伸,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根据视频动态化地了解它的发展。由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圆”的概念的把握情况来延伸到圆的周长、面积等其他各项知识点的教学。

二、注重数学趣味性教学

为增加数学趣味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数学趣味故事或者数学趣味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学习“比大小”时,教师可以借助小猴吃水果的故事来引入新课环节:有一天,几个小猴在山上玩耍,他们玩得很高兴,到中午,它们又累又渴,就跑到山上采野果,最后采了很多水果。可是,小猴在分水果吃的时候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先看图,看看能不能帮小猴们分好水果。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苹果、1个桃子、1个猕猴桃, 够不够?这个故事结合了小动物分水果,使学生对数量有一个初步印象,再具体讲解三个大小比较符号的使用场景,逐步地将知识引申出来。这不仅能吸引学生关注,而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结合生活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应科学结合生活中的情境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熟悉场景,学生可以联想、猜测以消化知识,原本抽象的知识概念会变得具象生动。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因为它与生活中植树活动联系密切,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景,采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一同探索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回忆道路上一段路的树木数量和间隔情况,或者直接在校园内寻找发现,就地取材,鼓励学生通过现象总结出两端植树、一端植树等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规律,将生活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优化学法指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然后优化学法指导,带领学生探索并尝试新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很多学生对“圆周率”的概念十分模糊,不理解圆周长公式的实际含义,这给学生解题带来很大困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大小的圆形卡片,让学生借助绳子或者直尺来测量其周长和直径,然后寻找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发现圆的周长除以其直径等于一个定值,进而理解“圆周率”的含义,从而能够主动得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有助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综合能力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身份,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注重挖掘数学中的趣味内容,结合生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与数学相关的各方面素养得到提升,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发展铺就坦途。

--> 2022-11-03 1 1 黔东南日报 c201383.html 1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路径 /enpproperty-->